拓展业务,买来20万条个人信息 但接到江某电话的很多业主纳了闷,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怎么被人泄露的,还有人不堪其扰直接报了警。很快,警方查到了江某的住所,并从他的笔记本电脑中发现20多万条业主个人信息。经过核对,其中有1万多条与全国公安综合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公民个人信息一致。 拿到了名单,江某开始筛选客户,并不断打电话跟对方联系。不过,因为虚假信息太多,江某也做了许多无用功,碰巧遇到几条真实信息他便会紧追不放,不断电话短信骚扰。 最终,法院一审判处他有期徒刑7个月,罚金人民币1000元。一审宣判后,江某不服,向南京中院提出上诉。不久前,南京中院开庭审理后,依法维持原判,目前判决已生效。 但在法院看来,这样的辩解并不成立。法官介绍,江某通过网络非法购买信息,其中有1万多条属实,包括公民的姓名、电话、住址、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等个人信息,江某利用这些信息打电话或发短信骚扰他人,综合评判情节严重,构成犯罪。
南报网讯 (记者 张源源)为“拓展业务”,南京某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花400元在网上买来了20万多条高档楼盘业主的个人信息,筛选出自己的“目标客户”后就不断打电话骚扰。因为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名产品经理不久前获刑7个月。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法院判其入狱7个月 直到站在法庭上受审,江某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如此严重,他不断辩称,对购买的2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并没有用于获利和传播。他只是给对方打了电话,对方如果不愿意接电话自己也没有过多骚扰,并不应该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后来,江某因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且情节严重,被取保候审。 筛选“目标”,不断电话骚扰 拿到信息后,江某发现,名单中有许多都是新世界花园、汤山公馆、金陵大公馆等楼盘的业主信息。不过当时他并不知道,其中只有1万多条是真实的,其余则是虚假信息。 今年30岁的江某在南京一家公司上班,为了“拓展业务”,作为产品经理的他在网上看到有人出售高档楼盘客户资料时,不假思索就跟对方取得了联系,并以400元的价格买来20万条个人信息。江某称,当时只是觉得这样花钱买信息比自己辛苦搜集资料方便许多,并没有想到会触犯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