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作用,习近平近日在G20峰会上强调,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目前,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30%以上。 在冲刺过程中,对内加强改革部署,对外积极推进产能合作,成为政府近期工作的亮点。 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着力稳定工业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效益,这对稳住就业、巩固经济向好基础,意义重大。会议决定,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关键领域;大力促进与群众需求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等升级发展,加大铁路、通信等高端装备走出去步伐。 交卷时间仅剩一月,中国经济今年的大考进入冲刺阶段。近段时间以来,不仅各项改革纷纷进入加速或盘点阶段,高层领导人也如有“分身术”般频繁出现在各种会议和出访中。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大量稳增长项目将持续释放效力,财政刺激政策的作用也将逐渐显现,这将带动需求改善。货币政策稳健偏松,社会融资利率水平下降,市场流动性充裕,有助于企业生产复苏。 有分析人士表示,上述四个“歼灭战”是在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反映出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中国三季度的GDP增速为6.9%,尽管这一数据仍然处在合理区间,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依旧不可小觑。在此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展开了一场经济冲刺大战。 也有券商报告认为,目前已经推进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组织,也涉及政府资金主导的大型企业组织,这些都属于组织能力优化的新探索。供给侧改革将继续推进这些具体改革的前进。 同样,在李克强看来,中国市场发展的蓝图也是一幅世界可以共享的蓝图。他近日为《经济学人》撰文时称,世界数十亿人民还没有享受到大规模工业化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便利,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来改变这种现状,那涉及数十亿人的增长将为大宗商品市场、制造业以及更广泛的领域带来多么巨大的机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已经与世界密不可分。在新一轮发展阶段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共识。在10月访英时,习近平曾指出,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不仅积极宣讲中国开放合作的态度,高层领导人也纷纷当起“超级业务员”。习近平上月英国行时敲定了300亿英镑的大单,本月初,他又与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奥朗德签署了200亿欧元的合作协议。 此外,近日以“分钟”计算进行外事活动的李克强也不忘推销自家好货。 如何尽快释放改革红利,是解决中国经济目前老产业乏力、新产业弱小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有官方智囊对本报表示,供给侧的改革并非否定“三驾马车”,也不等于经济学领域的供给学派,因为习近平在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强调产业政策要准,这是较为尊重当前客观情况的做法。 中央地方齐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