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特大级城市,广州外来人口众多,由于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现实住房困难往往都是他们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房价、房租不断攀升,城市中出现了“蚁族”等住房困难群体。另一方面,广州发展新兴产业所需的中高级人才、技能人才,以及普通操作工人“双重短缺”并存。融入城市之难与人才之缺两者的矛盾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试点建设外来工保障房,恰恰为初入城市、脚跟未稳的人们提供了一处栖身挡雨的地方,让他们足以熬过风雨、等到彩虹。特别是主动将保障房建到狮岭、新塘等来穗外来人口集中聚集点,更是一项值得赞许的“接地气”之举。 我们也要注意到,这项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个开始。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房不需要阳春白雪高大上,而需要实实在在“接地气”,不需要一块精致漂亮的法式甜点,而需要一碗填饱肚子的扬州炒饭。 我们期待,更接地气的外来工保障房,让保障房政策落实“掷地有声”,实现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居梦,让更多人在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发展梦想。 广州作为珠三角外来流动人口最大流入地之一,今年将“完善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今,广州又派出了实实在在的“大红包”,把保障房的大门更多地向外来人口敞开,将住房保障范围从本地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这不仅让有资格享受公租房的外来务工者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更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发展软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到广州就业,释放城市再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长陈建华在此次全国“两会”上透露,今年广州将在狮岭、新塘等5个来穗外来人口集中聚集点试点建设一批保障房,惠及人口将超过10万人,预计下半年推出计划。 试点外来工保障房,要更多地倾听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外来人口群体与本地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有着一定的差异,在试点时,需要学会倾听,纳入保障范围的外来人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房,多大面积,几房户型,只有把实实在在的需求通过数据量化、通过调查摸清,才能让拔地而起的保障房能够与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相互呼应,而不是拍脑袋建出来后备受诟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房要重点考虑其上下班的通勤需求,究竟是以大型保障房小区的形式兴建,还是化整为零,在靠近企业的地方分散建设小型的外来工保障房,更符合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值得商榷。 (编辑 谢检秀) 试点外来工保障房,要更多地让政府、市场双方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这一批率先试点建设的外来工保障房,谁来出钱,是否由政府一力承担尚不得而知。但是,外来工保障房如果要在广州更大范围的推广、要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受益,显然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在外来工保障房的建设上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让用人单位参与外来工保障房的建设,需要纳入政策的考量视野。只有用人单位负责与政府支持,只有市场与市长两者的力量相互结合、发挥合力,才能让外来工保障房能够更多地在广州的广袤城乡落地生根。 试点外来工保障房,要更多地保障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广州外来人口超过700万人,相比这一庞大的基数,惠及10万人的外来工保障房试点显然有些僧多粥少。外来务工人员中又有大企业、小企业员工之分,亦有各种技术人才、不同工种等,如何协调各方关系,在房源分配上做到一视同仁,让住房困难最为迫切的外来人员入住保障房,需要搭建科学合理的准入规则。在外来人口众多、公租房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具体的申请门槛既不能失之于宽,亦不能失之于严,既不能为小部分人群量身定制,也不能大撒胡椒面失去救济最困难者的功能,如何掌握政策分寸,拿捏得当,尽可能体现公平正义,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