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主要来源仍是银行,钱的流向偏好房地产和基建。”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浙商银行发布了《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报告,善林金融对上面的一句话标上了着重线。 由于监管的不断放开,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阶段。善林金融表示,资本永远都向高收益的地方流动。目前我国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都在为自身的资本找出路,基金、投资公司等非银机构又要透过资管产品将自身的资产交由银行进行管理。 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达到26.5万亿元,占整个金融部门负债的比重为36.7%,也就是说,非银行金融机构‘钱’的主要来自银行。而“钱”的流向还是偏好房地产和基建。善林金融发现,其中,在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给实体部门提供的25万亿元资金中,至少有30%,即8亿元左右与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项目相关。 由于这一格局的出现,在社会信用总量中,呈现银行创造的信用总量占比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份额逐步上升的趋势。尽管银行信用占比逐年下降,善林金融觉得报告中的一句话非常值得重视,既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钱”有很多依然是银行的“钱”。 上述表征,善林金融认为报告中已经做了说明: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以及近些年发展较快的债券市场,都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金融资源向基建房地产倾斜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