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许多大鳄都是从这段混乱的历史中走出来的,证监会在发布公告时的低调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对于如此事关重大的事件,证监会甚至超乎寻常地选择了指定媒体的很不起眼的位置。不过,在这种低调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表现出的巨大不安。毕竟,历史并不能轻易绕过。 王雪冰,1993年出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年仅42岁,比朱小华升任同一级别时还年轻两岁。虽然出身工农兵学员,但风云际会,使王雪冰有机会很早就来到纽约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由于其在纽约表现出了杰出的交易员才能及长袖善舞的交际能力,遂得以步步高升,直至中国银行行长。在2000年转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两年多之后,王雪冰被撤职。无疑,王雪冰的人生已经就此断送。 本人一位在光大任职的同学,曾经参与过光大内部一个资产及人事摸底的临时小组。在了解过一些情况后,他非常坚决地放弃了后来的机会。在问到其中原因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光大这个地方,水太深。由此可见,虽然在香港,朱小华面对的环境约束,一点都不比他呆过的其他地方好。其风险程度甚至远甚从前。而对于香港这个市场,朱小华虽然也有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的短暂历练,但这毕竟还是一个陌生之地。但朱小华还是出手了。 很明显,在香港,朱小华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们很难判断,朱小华在香港的高调作为,究竟是出于一个金融家的金融理念,还是出于一个政府官员的政治理性。不过,在中国,哪怕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僚,大概也很难把持住自己的政治冲动,而这种冲动,已经彻底淹没了朱小华作为一个职业金融家应有的稳健立场和风险控制意识。 所以,这批人的腐败,就绝不仅仅意味着金融家的腐败。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失足与其他官员并没有什么两样。赤裸裸的贪污、受贿和渎职成为他们身陷覆辙最具标志性的原因。虽然在某些特殊场合,我们不能排除这些金融人才倒霉的其他因素,但无论如何,他们总是被人抓住了把柄。 问题3:人们喜欢用日本的泡沫经济和美国的次贷危机来形容房地产金融风险,日本房价的绝对下行和地产泡沫风险已是老生常谈,美国当下的房价则略高于次贷危机之前。经历了20多年发展的中国房地产金融,覆盖了土地收储、开发、个人公积金和按揭、消费金融以及二手房相关金融产品等广泛领域,两位如何评估中国房地产金融的总体风险?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商业银行体系完全捆绑到一起。根据我的初略估算,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的一半以上,都与房地产市场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可能引爆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这将是中国政府会竭尽全力避免的。 张明:第一,各地政府应该增加居住用地的供给,只有增加供给,才能最终抑制房价上升。但要让地方政府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更加匹配,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 此外,如笔者之前所言,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用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已经处于全球最贵的房价之列。考虑到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人口老龄化、潜在增速下降等问题,应该说,房价全面暴涨的阶段已经结束,只是未来房价如何调整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已。 张明 对于富裕人群而言,通过房地产投资来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好十年,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房地产投资,或许应该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带,也可以考虑养老地产、旅游(躲霾)地产等新的投资形式。即使依然偏向于房地产,也应该考虑全球范围内的房地产投资。但总体而言,在增量资产配置方面,应该逐渐降低房产的配置比重,增加股权或其他大类资产的配置比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与鞍山证券相比,大连证券的关闭恐怕更加意味深长。因为,大连证券的大股东--华银信托,更能够反映这十多年中国金融体制外生成的全貌,它几乎参与了从信托到证券的所有历史。 从1998年以来,中国商品房市场逐渐发展,同时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徙。房地产热在中国已持续了20年,房地产持续扩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在过去三年,中国房地产则经历了大落之后的大起。当下抑制房地产泡沫已成共识。中国房价已到了拐点了吗?如何评估房地产金融风险?如何构建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
阅读 () 免责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中国资本联盟”认领(可发邮至:cacnorg@163.com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如觉侵权,敬请通知“中国资本联盟”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投稿、商务合作(微信号:ccuorg)、各金融资本机构人员招聘信息(要求合法正规金融资本机构、招聘信息要全面真实、平台免费发送。)发送邮箱:cacnorg@163.com) 朱小华,浙江鄞县人,1949年出生。1966年17岁时下放北大荒。1977年回上海,进入上海银行系统,正式开始他的职业金融生涯。与当时所有被耽误了大学之梦的年轻人一样,朱小华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进入上海财经学院夜大上学。朱小华这个不起眼的夜大学历,在博士如林的中国金融新秀中,显得格外奇特。不过,这也显示了朱小华与众不同的基层经历。 李福祥,曾经与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共事,1998年45岁时即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2000年在北京一家医院跳楼自杀。虽然官方对李的死亡事件未有任何公开披露,但绝大多数观察家认为,李的自杀与某些复杂的经济案件有关。 华银信托,全称为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主要股东为华远集团、中国金融学院以及中国银行北京分行,1989年1月12日开业。在90年代早期,华银信托一度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主力的代名词,凶悍名声如雷贯耳,其主事者也是海南信托业声名显赫的闻人。以至于市场一有行情,便有人猜测为华银所为。90年代中期之后,华银在公开媒体上突然选择了低调,但私下里,华银在证券市场中仍然凶猛如常。看得出,这种低调是刻意选择的。然而,再低调,也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问题1:中国房地产经历了急风暴雨般的20年,房价也一路飙升,两位能否比较一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核心区的房价,和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降相比,中外大城市的房价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是否已比西方大城市更贵了呢? 更多金融资本资讯,案例、法规、分析、干货、PE/VC、IPO、并购重组、银行、证券、信托、债市、项目融资、资产管理、资产证劵化、风险管控、融资租赁、小贷、保险、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创业孵化等,学习、交流,尽在《华夏资本联盟》官网:(投稿、商务合作、各金融资本机构人员招聘信息(要求合法正规金融资本机构、招聘信息要全面真实、官网免费刊登。)发送邮箱:ccuorg@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截至2016年底,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超过45年,北京、上海的房价收入比约为35年,广州的房价收入比超过25年。从这一指标来看,深圳的房价已经是全球大城市中最高的,北京与上海的房价与香港持平,广州的房价与伦敦与新加坡持平。 举例而言,如果雄安新区真的能够分流北京的非首都职能以及部分优质公共资源,那么北京房价继续暴涨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问题2:房价持续上涨的惯性几乎已成为一种无法挑战的信念,例如有开发商声称,在其有生之年,看不到房价下跌。如果我们将房价的拐点定义为绝对房价微涨甚至有所回落,那么中国房价是否已到了拐点?这种拐点是全国整体房价止涨,还是不同城市出现加速分化? 2002年9月7日,证监会不动声色地发布了关于大连证券停业整顿公告,这则公告称:鉴于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证券市场及金融秩序稳定,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决定会同辽宁省及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停业整顿工作组,自即日起对该公司实施停业整顿。2002年9月7日《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将朱小华与十恶不赦的腐败分子联系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这只能表明我们民族的健忘。因为朱小华这个名字所隐喻的,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群落。且不论这十几年中国金融系统如过江之鲫的失踪、入狱人员,仅与朱小华同一级别的年轻高官,就还有王雪冰、李福祥、段晓兴等多人。 原标题:活在刀锋上!中国的金融人才为何都在监狱里? 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是其他危机爆发的结果 张明:从短中期来看,分化依然是不同城市的房价大趋势。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房价的分化。一是人口流动,目前,具有购买力的年轻人口,依然在向一二线核心城市流动;二是优质公共资源的分布,目前,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依然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这就决定了,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的房价仍有可能处于高位,而外围城市的房价很可能会持续处于低位。 张明:对于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比较房价绝对水平的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比较一些国际通行的研判房价高低的指标。 对这位年仅47岁,但已经具有中国金融系统完整履历的技术官僚来说,光大可能是他更上层楼之前的最后一次外放。虽然他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体制内官员,但香港毕竟给了他更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所以,他要利用在光大的机会,放手一搏。然而,朱小华没有料到,光大之任,竟成为他仕途及职业金融家生涯的最后一程。 导致这些金融官员翻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虽然身为金融官员,但这批体制内的金融人实际上相当缺乏必要的市场磨炼。一旦进入真正的市场,他们的许多理论错觉就会经受到市场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行政官员对市场的极度不适应症状随之而来。朱小华在香港的失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将朱小华们看作真正的金融家。如果朱小华们不是真正的金融家,那中国还有金融家吗?是的,只要你去看看中国国有银行的现状,你就会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诞生金融家的土壤。 相信,随着中国严重金融问题的逐渐暴露,还会有更多的人被添入这个名单。 问题5:随着中国从储蓄大国走向资产大国,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各自的焦虑,年轻群体在忧虑是否应当出手买房,他们既担心未来更买不起房,又担心现在买房被套在高位;高收入群体已逐渐了解炒房无望,又不知道如何优化其手中储蓄。两位对中国年轻人和富裕人群的楼市操作有何建议? 证监会一个出其不意的公告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海南。显然,历史并不愿意就此了断,它是有记忆的。这种顽强的记忆力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问题4:2014年初中国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进入“断崖式下跌”,2015年3季度到2016年1季度,楼市调控持续放松。今年以来,强调地产回归居住属性,抑制地产泡沫的举措不断。各种行政措施和预期调控措施不断出台,在两位看来,应如何构建中国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 就在即将离任之际,朱小华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文章,直指股市市盈率过高。文章一经发表,股市即告大跌,惹得当时主管的副市长直接询问此事。一位亲历过此事件的朋友回忆说,直到现在他还叹服于朱的理论说服力。而在那个时代的上海股市,能够保持如此清醒头脑的人恐怕就更加少见。据说,在光大的朱小华变得十分霸道,这种形象与他早年同事印象中的谦和、平易,似有天壤之别。然而,经过多年艰苦跋涉,险峰在即的朱小华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袁剑 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是其他危机爆发的结果 朱小华的噩梦始于光大任上。光大,作为最老牌的红筹公司之一,其人事关系之复杂、资产质量之低下,可谓水深浪急。 我想你是收到了我的传真。圣诞节到了,马上又是千禧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今天通过传真算是寄张圣诞卡,和你说上几句话。总之,我是十分想念你的。希望你能愉快地度过节日和休假。你也应该向长辈们问候一下。利用假期,你应再把功课好好温习一下,以迎接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业。什么也不要多想,最后的冲刺要抓好,不要半途而废。我一直强调,自己的前途在自己手里,不是别人的恩赐或受谁的庇荫。我不会再给你压力,只要你能以正常的状态投入,问题是不大的。 许多外国观察家在对中国金融家表示同情的时候,总是认为导致这些人最终掉进陷阱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作为金融家的收入太低。但他们究竟是金融家,还是政府官员?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在中国,很多规则都是模糊不清的,微观到鉴别一个金融家的身份。这经常被许多人称之为中国人在20年改革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智慧。然而,看看这些金融家们的悲剧,你能相信,这是真的吗? 令人奇怪的是,许多亲身参与者一直担心的清算和审判居然没有发生。然而,正当在那场崩溃中积累了巨大财富的人们以为,时间即将彻底尘封这段往事的时候,历史不期然跳到了我们的面前。在那场崩溃后,一些人销声匿迹,静悄悄地离去,一些人改头换面,继续在这个市场上厮杀,并成为鼎鼎大名的庄家。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被添入这个名单。眼下的局势,金融反腐的浪潮似乎一波高过一波,让人想起14年前那一场政经交替之时金融业的血雨腥风,朱小华、王雪冰、张恩照。 的确,朱小华是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他曾经做过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实际上最初只有3个人),然后是处长,再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成为上海人民银行的副行长。正是在这个副行长任上,朱小华时来运转,开始了他从一个地方官员跃升为中央级官员的关键转折。 圣诞节和新年快乐!爸爸 此后,朱小华进入了他作为一个候补阁员必要的储备及快速升迁时期。他先是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以增加必要的海外阅历(朱曾经担任过上海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处的处长),然后于1993年7月直接升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并于1994年年初开始兼任外汇管理局局长。很显然,取得这个位置意味着,朱小华已经成为当时政府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第三,应该向民间资本真正开放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只有让优质公共资源的分布更加广泛,才能降低通过买房来获取稀缺性公共资源的激励。 从房价房租比来看,深圳的房价房租比超过70倍,北京、上海与广州的房价房租比都在50倍左右。从这一指标来看,深圳的房价仍是全球大城市中最高的,北京、上海与广州的房价则与东京、香港与伦敦持平。 以朱小华狱中度日、生死茫然的绝望境况,尚能对女儿的学业督促得如此严厉,看得出朱的确是一个事业企图心极强的人物。但惟其如此,我们才更能够感受到人性伟大和温暖的力量。一句我是十分想念你的,虽然充满克制,但却悄悄流露出了朱小华作为一个人的、难以泯灭的舐犊之情。而这,可能已是维持朱小华及朱蕴父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走下去的惟一精神脐带。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人的悲剧。无视这个悲剧,一个民族的精神、制度离开文明的距离就相当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第一季度,北京的房价又发生一轮显著上涨。 袁剑先生出版于2004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批判》曾经用一个惊人的标题《中国的金融人才都在监狱里》对这一现场进行了概括,这本书把中国近些年来厮杀最激烈、搏击最复杂的金融证券领域的内幕鲜活地揭示出来。 1999年7月,朱小华回到北京,一下飞机即被中纪委双规。其时,朱在光大董事长任上不足三年。此后的朱小华如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讯。 投诉 1996年11月,朱小华赴港履新,出任光大集团第三任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