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虹:这个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所以不要把房地产企业的集中度和李克强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我们近几年来都是这个趋势,房地产企业是一个分化的趋势,房地产市场分化的格局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城市在分化,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在分化。企业为什么分化?当然和我们过去坚持的土地和金融制度有关系,房地产做开发,一个是地,一个是钱,缺了这两个,任何一个项目你都不能开发,但是我们的土地是招拍挂,招拍挂说白了就是价高者得,不管有没有保障房的配建,即使现在配建保障房,也是体现在你的实力上,所以它的本质就是价高者得,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出高价?当然是大企业,有实力的企业,所以中小企业连地都拿不到,你还搞什么开发。第二,我们过去很少直接融资,大量的间接融资,通过银行贷款,而我们的银行通过名单式管理,他要实行风险控制,谁能列到那个名单里?当然是大企业,他们的风险小、实力强,他们可以最低成本,最先拿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在这样一个土地和金融制度的情况下,一定决定了房地产企业集中度逐年提高,不是今年这样,我们这几年已经是这样了,这样的制度决定了大着横大、强者横强,这是必然的格局。你说下一步怎么办?我觉得在现有的局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合作,要抱团,要改变你的策略,过去你靠本地的关系,你还能拿点地,你现在拿不到地,你怎么办?去投资,去和大企业合作,和有能力拿地的企业合作,这都是你的选择。下一步如果我们制度改革了,你有更多的机会了,那当然好。如果我们下一步的制度,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比如说在银行贷款方面,或者在金融支持方面,在开放市场方面给了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你有实力了,你当然是可以参与竞争的,能不能参与这个竞争,取决于你的实力。 何剑波:刚才这位听众提的问题,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但实际上我们从产业的角度来说,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一个市场它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它肯定是强者横强、弱者愈弱,而且一个企业一旦在规模、品牌、资金实力等方面占据优势之后,其它企业就会很快被打下去。我觉得在很多行业里边都有先例,包括我们的家电行业、汽车行业,其它的类似的行业都很多。为什么地产行业,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呈现出百花齐放,全民都干地产的局面呢?我觉得这跟我们的制度和地产行业的特点有关系。一个是因为地产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它不像一些制造业,它需要比较高的技术,它也不像一些垄断性行业,它需要政府的批准,地产行业你只要有钱、有地你就可以盖房子去卖,所以使很多企业参与进来。第二个原因,因为房地产是一个不动产,它不像商品,它可以运输,可以流通,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卖,我在一个地方建立了总部之后,可能我能占领全部的市场。房地产必须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攻城略地,而每一个城市,从一线城市到二三四线城市,差别是很大的,这就让我们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有生存的空间。再加上我们过去的土地制度不完全是招拍挂,有很多其它的特殊的情况,所以很多土地资源没有开放出来,所以中小企业有一些生存的空间。今后一个阶段,我认为还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在整个的房地产市场上来说,还是一个两极分化,集中度不断增加,甚至是加速增加的状况。但另一方面,我认为在三四线城市,其实中小企业还是有比较大的一个发展空间,也不是说完全没有空间的,三四线城市,首先在一个城市里边它的规模比较小,一个大企业进去的话,它可能是水土不服,成本很高,但是我们在一个比较低端的市场,我们可能做出来的东西反倒是有人去买,我的价格、成本也能匹配,这就好象我们现在手机,我这个苹果手机是全世界的高端人群用的,四五千块钱一台,但是我们这几年也出了很多国产的手机,它是切合了低端的、低收入的、低消费人群的需要,所以它也有生存的空间,而且还不断地发展壮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我们这个房地产市场也是多样化的,各种企业只要找对了路子,应该也有发展空间。 黎振伟:空间是有的,问题还要做专业。张总简单回答一下。 黎振伟:谢谢各位嘉宾,我们这场对话到此结束。 黎振伟:这也是我刚才想跟秦主任谈的一点。如果中国的房地产还是这么几万家来做的话,确实有问题,就等于中国早年的汽车,以前只做几百台的企业也做汽车,它注定是会被淘汰的。在座的很多企业不是各个都是万科,也不是各个都是恒大,他们也在面临竞争,我想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王天也
张远:西方经济学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任何一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要向社会平均利润率靠近,行业的集中度要提高,这不用李克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都能解释。我觉得你更多的不要去强调大和小的问题,我觉得更多的要讲公平的问题,你哪些方面遇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和大小没有关系。这次好像我们个头小拿了个地,这么多舆论,投标的时候是公平的,我觉得这就是合理的。另外一个,马克思经济学讲得很清楚,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小企业可以去和大企业合作,你做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说西方经济学也能回答你的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也能回答你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