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金融博弈:特许经营者的“漏斗”效应(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7-11-13 12:01
夜郎社区 97aixxx 97seyise 992kdy 9c8501 9c8978 619观察网 a君c君 ballbusting小说 茶马古道fdtmd

  2010年,中国地产行业遭遇了一次打击,即地产商到资本市场再融资被叫停。因此,银行直接贷款或信托等“间接贷款”成为地产商融资的主要选择,这种融资途径转变直接反映在了资产负债率的攀升上。根据Wind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末,所有房企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6.61%,但到了2013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升至73.98%。

  攀升的负债率意味着风险的放大。北京一家商业地产公司的中层经理对记者说,不少同行由于负债高企,只能在二线城市拿地做项目,但二线城市根本不足以支持这么多“城市综合体”。与此同时,融资成本也不断走高,以房地产信托为例,没有18%的成本根本拿不下来。更重要的是,在电商的冲击下,遍地开花的商业地产项目能否保证持续收益是个很大的疑问。

  未竟的调控

  在中国楼市,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即便负债率将达到80%的警戒线,地产商降价销售抛存货的可能性依旧很小。调控10多年来,各地频现烂尾楼,却少见地产商降价便是例证。究其原因,在于地产商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团结”的紧密程度往往被外界轻视。

  在调控时,这种“团结”时常被物化为资本纽带,支撑着行业资金池的稳定和房价的坚挺。随着部分银行开发贷实行“名单制”,地产商之间开始流行“合作开发”,即可以从银行贷款的大地产商看重中小地产商手中的土地,而后者则急需前者的资金,双方一拍即合,合作开发,绝不降价。以万科为例,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三年,其与其他地产商合作开发项目占总项目数量的比例都超过50%。

  这种“团结”在8月份的“融资潮”中也有所体现。到9月3日,20多家地产商抛出融资计划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分析认为,地产商作为一个群体,统一表达融资欲望,很大程度是在向相关部委示好,希望参与旧改等工程。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重新打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针对本轮“融资潮”,中国证监会已在例行记者会上“辟谣”称,再融资“口径”未变。按照程序,企业融资计划获得股东通过之后,还须等待证监会审批。

  本次“融资潮”本质上是地产商和中央管理部门的博弈,不同于和地方政府的长期亲昵互动,地产商胜算几成并无把握。分析认为,不少地方政府已债台高筑,其政府融资平台几乎丧失再融资能力,将所谓“社会力量”纳入地方项目,其实是变相地拯救地方政府。地产商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也有人担心,地产商再融资可能打着旧城改造的旗号,把资金用来从事纯商业开发。

  实际上,地产商近年来一直乐于渲染“再融资”被斩断的悲情。在这种氛围之下,外界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即除了资本市场这个成本“最低”的融资途径外,地产商长期占用着其他超低成本的融资通路。

  数据为证。尽管央行统计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幅略有放缓,但整体房地产贷款增幅加快。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则保持较快增速。截至6月末,该项贷款余额9.07万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比上季度末高3.7个百分点。在批评人士看来,预售制度下的个人购房贷款才是真正廉价的融资途径。因为只要得到地方监管部门的支持,房地产商便可空手融资,房子没建好,却要购房者垫付,本质上是“零利率”借款。

  不难发现,中国地产商唯一一次出现大规模资金断裂发生在海南、北海等地的地产泡沫时期,但那是在1990年代初。1998年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兴起之后,相对成规模的地产商出现资金断裂而倒闭的情况越来越少,因为地产商“零利率”融资成为了可能。而相关统计也显示,个人住房按揭、占用建筑方资金和延迟交纳土地出让金所获得的占资,已占到某些地产商资金总来源的2/3以上。

  显然,权力和资本对地产商的纵容从未停止,调控依旧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南风窗》2013年第19期(2013.09.11出版),作者:特约记者谭保罗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