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投资节奏看,近期的土地降温可见一斑。今年7月,苏州7宗经营性土地进入限时竞价阶段,其中三种居住地块未拍先流拍。该批地块为苏州市今年集中挂牌的第二批土地中的一部分。此前,苏州土地市场曾一度火爆,如今导致多家开发商因为拿地过高一直项目滞销。 根据申万宏源的一份报告,包含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及定向工具的地产产业债务,2018年全年到期量总计为1949亿元,其中三四季度为到期高峰,分别到期量高达932亿、698亿元。接下来2019年、2020年到期量更加庞大,每年增量都在1000亿以上。 不过,大公司业绩预增并不能完全掩盖行业所面临的隐忧。今年上半年,虽然房地产合同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依然获得正向增长,但增速已出现较大程度下调。且在棚改政策的调整下,货币化安置的比例或将大幅降低,这将构成下半年三四线城市的销售压力。 关键字: 房地产 行业分化 资金压力 “新力地产的很多项目也在寻求地产基金介入,但是我们评估后觉得销售并不乐观,不敢轻举妄动。”一位地产基金从业者告诉记者。 行业三巨头的碧桂园、万科、恒 大又再刷新销售纪录。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已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124.9亿元,万科实现3046.6亿元,恒 大实现合同销售额3041.8亿元,此三家加起来的合同销售金额已突破万亿元。 申万宏源7月20日数据显示,60家发布中报业绩预告的房企中,25家预增、7家扭亏、1家续盈,而首亏、续亏或预减的有22家,占比超过1/3。一名房地产资深评论员表示:“在过去两年销售业绩支撑下,今年房企业绩获得正向增长的可能性较大,至少龙头房企如此。” “今年平均融资成本至少增加2%,你看今年土地拍卖市场,就明显冷清了很多。”旭辉集团副总裁兼财务中心总经理杨欣告诉记者。 资金压力下土地市场降温 个别公司的增幅超过了100%。合肥城建预测,2018年1~6月归母净利润的涨幅是400%~450%;中南建设归母净利润增幅达160%~180%;阳光城的预期增长是189.5%~235.2%。 行业分化更突出 一家在港上市的房企融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上半年,房企融资较大,综合融资成本也有所上涨,较去年提高约2~3个百分点。现在基本只有龙头房企能拿到钱,融资的集中度提升将反哺规模提升。” 根据Wind资讯此前的统计,目前A股房地产2017年净负债率超过200%的房企分别有:泛海控股、华发股份、中南建设、金科股份、绿地控股等,H股净负债率超过200%的房企有佳兆业。 除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另一较为突出的趋势是,整个行业对于市场前景的预期开始转变。国信证券分析师区瑞明指出,从销售、新开工、施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自2016年上半年最高点至今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趋势来看,行业仍处在小周期降温期。 经过了前两年的大肆扩张,目前许多房企已然感受到运营的莫大压力,从而不得不以价换量加速去库存。“我们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会是一个低谷,那个时候可能土地市场将进入冰点,也是一个窗口期。”一位地产高管告诉记者。 虽然绝大部分公司尚未披露中期业绩报告,但从预增和预减公告的情形来看,房地产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更为显著。可以从中预见的趋势是,在金融去杠杆、行业进入调整期等背景下,龙头房企的业绩将稳健发展,而中小房企的市场份额将逐步被龙头房企侵占,利润下滑甚至亏损,最后被迫转型或退出市场。 如果说市场的逐步降温对于房企的影响是缓慢呈现的,那么资金的收紧则是房企眼下的困局。
在行业一片肃杀氛围中,房企们陆续发布2018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在过往1~2年销售规模的高歌猛进和资金宽松的周期拖底下,主流房企大多能获得不俗的业绩,个别房企甚至获得500%之巨的增长幅度。 |
- 上一篇:刘水:解析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
- 下一篇:解决房地产痛点 金融这把“手术刀”会更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