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认为,机构做公寓,在全国的量很小,大概占市场的出租房的比例不超过2%、3%,不太可能把房租炒高。另外,长租公寓类型很多,有集中式的,厂房改造过来的,也有分散的,就是从小业主那儿收,一些金融搅在里面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都正常的。“这行业刚刚开始,我认为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机构提供很好的配置,拎包入住,再加上管理,还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营造,我觉得这方面还早呢。”他认为,任何东西都有探索的代价,分散式长租公寓出了一点事,特别正常。 2018年,他总结自己的创业经:“不要挑市场火的时候创业,一定要在市场最艰难的时候创业”。
问起这事,陈劲松也很大方的承认,“是真事,其实平时都不应该浪费,不应该奢侈,人家万科都要活下去。凡是公司报销都是住如家,谁也不能超过我的标准。”他还展示了自己十几平米的办公间,“我这是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最小办公室。” “我认为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陈劲松说,资产太重就会负债过多,而他自己不愿意负债经营,“为什么要做这行,这行不用太大资金,只要全情投入就行了。” 2017年,世联行业绩刷新历史,较上市时营收增长超过十倍。 “原先上半场,开发商是主角,下半场,存量房的运营是主角,那都是我们的活儿。” 双肩包,一身休闲套装,站在早高峰等电梯的队列里,看似平凡的这个男人,实际上运转着一家市值超过百亿的上市公司。 而现在下半场的逻辑是出租回报的逻辑,“因为不让你炒,这个出租回报的逻辑就是使用的逻辑。第三,中国城市化的逻辑,原先中国,是按一线、二线、三线梯次发展的市场,将来不是,将来是按城市群,比如说大湾区,大湾区的逻辑就是同城化,就是上班一个小时,我们高铁一坐,我们跟香港,原先一个多小时,现在14分钟,我们到广州,这不是量变,这是质变,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生活都会在一个大的城市群中诞生,高中低,各种租赁,各种办公场景。” 原标题:世联行陈劲松:房地产下半场玩法,地产运营成主角|大湾区的光荣与梦想 “最艰难时,你能创造价值,就立住了” 同样在地产服务行业,世联又与大多数地产中介公司经营方式不同,它更针对新房市场。在2013年之后,它又开始在代理和顾问两大主业之上叠加了资产管理、金融服务、互联网+等新业务。去“地产化”转型,成为这一阶段世联的重点。 这些年,世联行几乎每年都会出一份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判断解读。在地产行业干了三十多年的陈劲松,对于已经进入“白银时代”的房地产,未来的判断是价值逻辑的变化。 即便两地差距如此之大,陈劲松还是看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当时是有很厚的可研报告的,那份报告里,我们当时就觉得中国房地产发展起来将会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于是,不到30岁的陈劲松,拿着这份可研报告,一脚踏进深圳,准备白手起家创业。 上市之初,陈劲松就给世联定下标杆,“当时我们上市,证监会也在问我们,说你们要钱干什么?又不买地、不建房,当时我们最主要的是学标杆,比如说国际标杆CBRE(世邦魏理仕),它建了很多系统,能够支持跨地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