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主导型的投融资体制严重依赖抵押品,导致固定资产部门发展较为迅速,而创新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当房地产周期处于尾声时,科技信息类占GDP比重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主力,但因其不具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抵押品不足,风险也较高,只能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抵押品不足倒逼投融资体制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居民的财富配置也将从房产转变为股票。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容易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这既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也降低了债务杠杆率。 一方面受疫情的冲击,居民收入和信心均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2020年一季度和2022年二季度当前收入感受指数以及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均出现大幅回撤;另一方面在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下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居民收入增速也不断降速,2016年以来收入感受指数和信心指数整体呈现下行趋势。 2021年以来土地市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00大中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积再次下滑,成交总价也跟着下降,类似于2014至2015年的情景。土地市场的收缩也导致开发商没有足够的库存进行抵押。 2 最后,完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投融资体制。在当前政商关系中,地方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面临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的双选择,可能无法继续提高经济效率。我们应该继续加快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经济体制,让地方政府成为真正的裁判员而非运动员。
b)加快建立市场主导的资本市场 这也是为何现在大力提倡“盘活存量”。5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扩大有效投资。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一要鼓励通过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实施盘活。二要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项目收益水平。三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公开透明确定交易价格。 其次,加快完善配套制度。最为紧迫的就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要更为完善,良好的法治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认为,当前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但市场参与者认为这些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房地产后周期将出现的一系列破产重组、行政诉讼等事件,如果不能高效处理,会造成资源的不断浪费。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公平,才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在房地产、股市泡沫破裂后,商业银行由于冲销坏账引发贷款能力不足,引发“僵尸银行”现象:由于抵押品价值下降,银行不良不断上升,银行不得不通过政府注资或资本市场融资延续生命。为了维持企业的偿还能力,银行也不得不延续企业的信贷,大量信贷资源流向了缺乏生产力的企业上,而这些企业又不能通过破产快速出清,导致整个经济处于长期停滞的现象。我国20世纪末时就实施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四大行的重组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正是遵循着“清除僵尸、重组债务、轻装上阵”这条路进行的。而当前也到了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了。 a)全方面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