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重庆金融业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发展总量不足,二是政策还没有完全用足用活用好用到位,三是发展机遇发展风险还没有得到最优配置。 从发展总量不足来看,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紧盯目标,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打牢要素发展的基础平台,形成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政策洼地,保持良好向上的金融生态趋势。这方面,重庆最主要是抓国民经济证券化,把这种证券化率力争在2017年达到70%,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为此,重庆可以充分发挥作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而拥有的辐射能力,利用国有资本集团、民营资本集团将其做大做强,走市场规模化、股份证券化之路。 但是,从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困难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风险、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防范社会性的非法集资活动等五个指标来看,重庆金融业仍还有不足之处。要抓紧整改,落实到位,不留余患。 在控制金融发展风险与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重庆要守住金融管理底线,不仅用五个指标化来衡量,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善于解决问题,夯实发展基础,把工商业做旺,把金融业做优,把市场做大。从目前来看,重庆的银行上半年不良率是0.34%,信托公司不到0.3%,小贷公司是0.4%,担保公司是0.8%,在全国都算是最低的。 在抓政策机遇方面,重庆不仅要活学活用,还要敢争取、敢超越,不断打破发展瓶颈,这需要立足实际,牢牢抓住发展的主动权。要抓住这些政策机遇,一方面要有发展思路,有超前发展眼光,有快人一步的发展速度,有长远发展的潜力与底气;另一方面还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以及淘汰感。因而,深谙金融政策的黄奇帆市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政府搞金融改革,不需要不应该也不可能去进行大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行三会”每年推出的新业务、新牌照,对地方来说都是新的业务形态,新的发展动力,地方政府只需要把握“一行三会”的政策方向,把握每年的重点改革措施,积极争取每年新的试点和金融牌照,把这些业务和功能开展好,就能在做好地方金融创新些上取得成绩。也就是说,要高屋建瓴,学会运用,把政策的优势与重庆的具体实际与发展可能结合起来,实现新的突破,不要自我满足,不知重点,不知所措,迷失发展的方向与机遇。
近年来,重庆金融业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不仅支撑了工商企业的发展,而且自身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去年重庆金融GDP的占比是8.6%,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要实现2017年占比10%的目标,每年金融GDP增长率要达到17%、18%。这个指标代表了重庆作为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中国证券报8月1日)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还需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优化金融服务业发展生态,实现市场资源最优配置。这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不折腾,少走弯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新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