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脱实入虚”再度来袭?做智能停车场创业的、做互联网的,最终都去炒房了 8月29日,招商蛇口和华侨城联合体以310亿元刷新了全国地王纪录成为焦点。据媒体报道称,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先后涌现两百多宗地王。 地王频出背后,是居民对买房持续的热情。央行最新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中,几乎全部是住户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 此外,央行发布的另一项金融数据也引发了市场的热议,7月份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增速之间形成的“剪刀差”再度扩大。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解释是,大量的货币发行出来以后并没有能够迅速地拉动经济,这些钱一直停留在企业的活期存款账户上,从而形成M1和M2的逆剪刀差。随后发改委官网也撰文指出尽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 多年前由温州炒房团掀起的全国炒房热导致的实业“失血”似乎在重新上演。 中国的钱去哪儿了?中国是否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新京报记者寻访温州、北京、东北等多地企业家、银行、居民,企业持币观望背后,是投资回报率不高、方向感的缺乏。与企业贷款负增长相反的是,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增长。有分析认为,这显示出经济内生需求不足且地产泡沫加大,今后信贷增长压力仍大。 “房产投资比做实业赚钱快” “现在很少为了扩大生产而去贷款,行业不景气,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不敢贸然贷款”,北京南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敏告诉新京报记者。 尽管在智能停车场行业打拼5年有余,与拿到风投补贴的创业公司相比,翟敏只能做智能停车烧钱大战的旁观者,尽管凭借较早进入行业的经验扎实做业务,但公司经营状况却不可避免出现下滑。 温州一位做打火机制造起家的企业家黄发静也表示,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企业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活下去,此外,从前热衷于搞多元化投资的企业现在也逐渐停止了盲目投资的步伐,如今的房地产、股市波动都很大,加之处于新旧行业交替期,很多企业对投资缺乏方向感,更多持观望态度。 数据也在佐证翟敏、黄发静们的感受。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份4636亿元新增贷款中,几乎全部是住户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而非金融企业贷款减少26亿元。 央行负责人对此现象指出,从企业部门贷款看,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特别是“去产能”、“去杠杆”背景下,企业总体信贷需求没有住户部门那么旺盛,但同时盛松成也提到,不宜过度解读个别月份的贷款数据。 经济下行之际,翟敏尝试过各种投资方式。“辛辛苦苦做实业,利润不过10%,跟无意中买房赚4倍的收益没办法比较”,翟敏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她从2000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十几年来无意中购买了几套房产,房产投资赚钱虽然也有风险,但要比做实业赚钱快又容易。 如今的翟敏偶尔也会去看房,寻找合适的房源来做投资。这背后是作为小企业主脆弱的安全感。这几年,随着主业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创业公司补贴的冲击,翟敏四处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投入到互联网金融、股票、基金的资产最终都血本无归。“对普通小企业主,普通百姓来说,还是买房握在手里最安全,最差也就是涨得慢,但至少保本”。 “银行的钱出不去趴在账户上” 企业贷款意愿不足背后,银行也过得并不轻松。 “很多时候,银行的钱出不去,只能趴在账户上”,辽宁本溪市一家国有银行从事对公贷款的工作人员顾鑫(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政策上的行业指引限制资金流入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银行不良率在攀升,导致了银行对于部分行业的惜贷现象。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同比上升0.31个百分点,较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 “银行的好日子早已过去。”顾鑫所在的本溪,有“煤铁之城”之称,经济转型之前当地经济主要靠钢铁公司支撑,而如今,在去产能的指挥棒下,昔日的贷款大户钢铁企业,如今作为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额度严重压缩。 顾鑫举例说,以往做一家钢铁大户就能完成全年任务。而如今,钢铁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没有那么多,贷款额度会压缩,可能从原来的每年贷200亿压缩60亿,这60亿可能放到铁路、高速公路、农副产品等民生相关的行业。 对于非金融企业贷款的减少,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认为,非金融企业减少贷款,有三种可能:一是银行资金紧张,无款可贷;二是银行有钱但惜贷;三是银行有钱但企业不愿意借钱。 刘胜军认为,银行流动性并不紧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2011年底创下21.5%的历史高位以来,目前已六次下调,降至17.5%。由于2015年以来连续降准降息,货币政策更趋宽松。银行“不差钱”的直接体现就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水平的回落。目前,该利率已从2013年“钱荒”时的9%回落到3%左右的水平。 中国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明确指出,“现在银行间利率已到2%左右,是多年来较低水平,银行超额储备率也在上升,说明流动性并不短缺,短缺的是投资信心。” 既然银行不差钱,银行的钱出不去,更多的是企业不愿借债或者银行不愿放贷。一般而言,企业不愿借债是因为投资回报率低于贷款利率。从当前情况来看,这是一个现实的原因。毕竟,中国现存的严重产能过剩压低了投资回报率,刘胜军援引来自中国经济数据库中摩根士丹利研究的数据,目前投资回报率从10%以上回落到6%左右。 “确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上银行不良率攀升的大背景下,地方一些银行会出现惜贷、抽贷的情况”,顾鑫告诉新京报记者,所谓惜贷就是银行出于不良率等顾虑不愿把钱借给企业,而抽贷则是在还未到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期间,银行认为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了,要提前收回贷款。 居民房贷成新增贷款主力 一边是持观望态度的企业主和对过剩行业惜贷的银行,一边是热衷于高价拿地的房地产商和疯狂买房的居民。 “我除了继续做好实业之外,其实一直在看房,北京的住房用地有限,身边朋友买的房子不到一年时间里,从460万涨到600万,差不多是30%的净利,跟辛苦做实业的收益根本没法比”,北京一位经营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企业主鲁丽(化名)说。 鲁丽仅仅是北京房地产投资客的一个缩影。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房贷成为新增贷款的主力。 4773亿,这是央行公布的数据中7月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的数额。 新增的4773亿居民中长期贷款背后,是一线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回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