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为买房”折射楼市病态 河南日报网(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6-09-12 17:49
魔面情侠 魔兽军团之炼魔壶 魔游火影 魔怔正史 墨玉县党建网 墨纸音译 牟平一中校园网 牡丹江大学校歌 目春堂 穆为民车祸 南狐科技

  最近日本有一部高收视率电视剧叫《卖房子的女人》,大背景设定在当下的东京——热炒奥运会概念,地产市场飞速升温。剧中的房产销售,虽然在交易时也会提到升值潜力、投资价值等概念,但最终的房产成交,永远都会回归到居住、生活以及家庭的本质。假离婚还是真生活,做对选择,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告别高房价焦虑,从长远来看,有助于经济告别对房地产依赖,将更多精力放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来。

  我不可能也绝不会鼓励大家都去离婚买房,但“假离婚”真的与道德无关——过量的道德谴责注定浇筑在空中楼阁里,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着实一般。在这波行情中,大家之所以对房子情有独钟,甚至不惜以“假离婚”的方式来换取购房资格,房价高涨只是表因,跑赢通胀才是主因。实体经济的发展依旧困难重重,股市在经历了去年的大起大落之后,也让许多人后怕。对于普通的城市中产人士来说,买房几乎是最稳妥的抗通胀手段,也是抵御货币贬值的重要途径。

假离婚还是真生活?

  新旧文化冲突,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一篇报道《好一位深圳姑娘》令笔者记忆犹新,文章讲深圳姑娘买水果,在摊贩称好重量后,掏出自身携带的弹簧秤,当场又称一遍,发现少称了二两,卖家内疚,却多退了钱,她又坚决将多退的钱退还。这体现了深圳青年强烈的规则意识。笔者也想如法炮制,幸亏家人制止,说当着面再过秤,明显就是对人的不信任,甚至蔑视。现在一般都选择到超市买菜,宁可贵点。

  就像“你行你上啊”的死循环争辩,道貌岸然的话谁都会说两句,绝大多数却是站不住脚。如果说“为了结婚而买房”相对好理解,毕竟这是夫妻双方“建设家庭”的努力,那么“为了买房而离婚”,恰恰也能说明夫妻之间的关系可靠,以后房产升值了,更是对家庭和谐稳定长足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尽管“假离婚”带给两个人的婚姻稳定性的风险不可忽视,但相较于房产增值释放出的崭新生活品质,这就变成了一场值得尝试的冒险。更何况今天不为买房离婚,以后也有可能为别的什么未知因素离婚,相对于不可控的人类情感,房价在某种意义上,更显得牢不可摧。

  “离婚为买房”,究竟对不对?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该行为并未违背法律。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一张离婚证,不仅首付能省百十万,还能享受契税优惠。那么它是否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固然不排除有假戏真做、弄假成真,“假离婚”变真离的悲剧,但绝大多数夫妻,假离后原有感情生活轨迹依然维系,甚至这一讯息连其父母、子女都无从知晓。不涉及第三者,不影响家庭和睦,其带来的经济利好可以让年迈的父母接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自己也更有底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唯一弊端是,不能冲击“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这个奖难度系数挺大的,得不到也甭遗憾。敢于假离婚的一般都是真感情,有网友甚至戏言:离婚买房是对夫妻感情最佳的褒奖。

  在国外,鲜有听闻夫妻“假离婚”。民众对婚姻的认知、健全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婚姻相关的政策制度、惩治措施等都对于防止假离婚功不可没。这种逻辑非常之简单,那就是坦白地承认一个事实,人是靠不住的,必须用一种机制删去不可靠的人格行为。比如在美国即便是协议离婚,法官也要对双方的财产、债务等严格审查,“假离婚”一旦被发现,会对个人信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离婚代价相当高,人均律师服务费约为1.5万美元,离婚必须由法院来判决,少则3个月多则一年。不像国内,双方去民政局领证“分分钟搞定”。

  河南日报评论员 夏远望

  为获多套购房资格或贷款便利,夫妻之间“假离婚”的方式并非近年来的新鲜事物,只不过这段时间在各地去库存政策的刺激下,抢房大军卷土重来,媒体关注的也更多了。许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更亵渎了婚姻,甚至是不道德的。

  刚刚围观完上海各区婚姻登记处闹腾的离婚现场,深圳方面也传来消息:2015年深圳市离婚数量超过2万对,同比增长46%,离婚购房占到了总购房45%。而这种楼市的狂欢不仅出现在一线城市,据《大河报》报道,上周郑州554对夫妻办理离婚,超过了结婚人数,有的当事人毫不避讳,办手续时聊楼盘、聊房市聊得不亦乐乎。

  河南日报评论员 刘婵

  “离婚为买房”,折射文化冲突,但并没有损害家庭,从现代工业文明角度来讲,无可厚非。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