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觉得房子是最让人心里踏实的投资,就像身边的印巴老人一样,除了领国家的养老金,每个月就是到处收房租,过得很自在。”杨爱玲说。杨爱玲如今50有余,她说她投资房产作为日常收入的补充并且作为将来养老的一部分收入,都是跟身边的邻居学习并慢慢领悟出来的。 [责任编辑:yfs001] 以房养老 “2004年-2005年那会儿,稍微有点钱的人如果不买几套房子,就好像脑子有问题似的。”家住英国中部考文垂的杨爱玲(elaine)女士对记者表示。12年前,杨女士和丈夫从中国吉林移民到英国,开始几年通过开中医诊所有了一些积累,就面对如何投资的问题。 “看来,最好的办法是改变原来卖出的计划,找银行申请贷款,我自己先把房子买下来,然后再根据行情,看是老老实实地出租出去,还是找机会快点卖出去。”刘晨说。让他觉得为难的是,炒楼花快把自己炒成房东了;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有腾挪的空间,他手头的两套房子,按照出租行情,应该能够顺利地从银行贷到出租房按揭。 正是受前两套楼花投资几乎暴利的收益鼓舞,刘晨毫不犹豫地在之后又连买了两套期房的楼花,可是伦敦楼市在2014年经历了接近20%的上涨之后,房价涨幅在2015年放缓到10%左右,这对炒楼花的投资者而言,很难实现预期的收益。“这两套,目前有一套已经通过中介试着转卖,正在市场上,但我的要价只比买的时候高出了几万镑。另外一套,买的时候溢价就已经有点高,现在恐怕是不好卖了。”刘先生自己也在找原因:“后面这两套买的时候没考虑清楚,选的楼盘价位有点高,而且炒楼花的人有点多,现在好多单元都在市场上卖,价格要不上去。”
华人投资者没能赶上2002年到2007年的那一轮英国期房投资热潮,但在2011年英国房地产市场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以来,新的一轮期房投资中,华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而且早期投资者获利颇丰。 “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更加相信房地产投资是最踏实的。”杨女士表示,金融危机刚爆发时,因为以前在中国国内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她非常担心这么多房子会出什么问题。因为银行每次来信,结尾总是有很大一行黑字“如果不能按时还贷款,你的房子将被收回”。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2 记者采访中没有遇到购买期房亏本的华人买家。但托马斯·霍姆斯表示,他们看到过不少2008年金融危机前购买期房的投资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赔光订金和10%首付款。采访中他们多次提醒,期房投资有风险,更不是一本万利。 2 “那时房价好像是降了很多,我们挺担心的。还好手头不太缺钱,不需要卖房子。这两年,房价又涨回来了,心情好了很多。至于其他的闹心事儿,除了一套房子的房客因为工作没了,拖延了几个月房租,其他的都很好。”杨女士回忆说:“2005年买房子的时候,银行的贷款利率都是5%-6%,房租收入扣掉还银行的贷款,每套房子(每个月)也就300多英镑。金融危机开始后,银行利息反而降了很多,现在只有3.5%,每套房子(每个月)的收入反而涨了100多镑。” 刘晨在伦敦买的前两套期房楼花,已经在房子交楼前顺利地通过中介转手:“金丝雀码头那套,买的时候只交了36万英镑总价的10%首付,两年后交楼前卖出时总价是52万英镑;九榆新区那一套,买的时候是34万英镑,转手的价格是54万,赚得比第一套还多。” 成当地华人“共识” 根据英国当地中文报纸《英国房产与投资周报》的一项调查,购买期房的华人因为购房目的不同,心态有很大差别:自住房购买者不太在意房价变化;而纯投资炒楼花的买家,则对房价变化格外敏感。 “那时,有次去房产中介,发现一个印度人跟中介的工作人员说,只要有人想卖一居室或者两居室的房子,都先给我留着。”杨女士至今记忆犹新,向记者描述她和丈夫开始决定投资出租房的起因。就这样,从2005年起到金融危机爆发的2007年底,杨女士夫妇在考文垂陆续购买了4套两居室的房产,在去年又增加了一套。 |
- 上一篇:中国对澳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00%
-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 触底才有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