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毁灭战将在中国打响!要房地产还是要制造业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6-06-16 15:02
双生公主玩转校园 青春出动吻戏 无暇的德莱尼水晶球 金智慧 礼物 混沌大道诀 铭记奥伯丁 嗔你呆呆不解意 www.ahfda.com www.998zz.com 长尾郁子 hidefile.vbs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安邦咨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要房地产,还是要制造业?

  来源:安邦咨询

  2002年,一位年轻的深圳居民在网上发出一篇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在国内引发不小的震动,深圳特区不特、改革意识淡化、发展速度变慢的问题,引起了从官方到民间的不少讨论。现在,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正在抛弃深圳的,是中国的著名公司华为!

  从公开信息可知,华为已经开始从深圳的龙岗向东莞迁移了部分业务。2012年,华为在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2015年,华为终端(东莞)已成为东莞营收和纳税第一大户。

  作为中国最具创新能力、始终坚持做制造业的民营公司,华为是中国极少数在全球舞台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对这样的著名企业,深圳是如何弄得华为待不下去了,要转移业务呢?

  从悦涛在“深圳经济观察”上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最重要的祸因还是房地产。早在2009年底,龙岗区政府表示愿意帮华为解决周边配套和环境,顺手打造一个以华为为核心的新城。2011年,龙岗区政府宣称,“华为科技城”由政府投资110亿,华为投资200亿,共同打造科技新城。其中有华为国际会展中心、华为控股全球总部等。但是随后,这个地方不断挤进来各种地产项目,而且都是商业、住宅开发商。各类商业项目全都打上了华为的标签,大肆推介。有的楼盘都已经卖出去了,但宣称给华为的地块连旧改都没完成。“炒”作之下,华为对此项目的反感渐生。2015年5月,华为企业沟通部对员工澄清:"华为科技城’与华为没有任何关联,华为既不投资也不购买,与华为无关,该名下所有物业均与华为无关。未经华为许可而实用华为名义进行城市区域命名或房地产开发,是对华为的侵权,我们已致函相关政府部门,希望停止使用‘华为科技城’这一名称。”在华为的强烈要求下,该科技城最终更名为“坂雪岗科技城”。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明确表达了对房地产泡沫的厌恶,他表示,“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他表示,“深圳的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华为外迁的原因虽然不少,但最关键的还是当地的房地产炒作氛围,让实业和地产彻底走向了对立面。

  这个例子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足以值得警醒。不客气地说,在华为外迁问题上,深圳市以及龙岗区的官员们,就是在短期房地产利益面前迷了眼,没有认识到房地产推高的成本,对所有产业都有巨大的杀伤力。对地方政府来说,搞土地经济当然来钱快,而且有巨大的利益寻租空间(时任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现在已经落马)。然而,当地方政府只追逐短期利益时,实际上为地方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一颗“毒药”。在现有的官员考核体制之下,对于有任期、有财政增收压力的地方官员来说,似乎很难要求他们以长远目光来看发展环境,但如果连华为这样从深圳本地发展起来的企业都待不下去了,深圳官员显然是因小失大。

  官员的定位不是商人,不能只盯着地方财政的钱袋子。从政治上来看,问题也不小。深圳一向在全国有创业环境好、创新意识强、政府服务到位的声誉,如果创新型科技企业被高成本逼走,深圳无疑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房地产兴、制造业衰”,这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现状,也是过度城市化之下最坏的一种发展结局。

  现阶段,国内城市在普遍承受过度城市化带来的恶果,地方发展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房地产泡沫严重、库存高企,而且高房价抬高了城市发展的刚性成本,几乎所有城市产业都在为房地产打工;另一方面,产业空虚化之下,地方现在也梦想能够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吸引企业和人力资源集聚;第三方面,在高债务压力下,地方政府又担心房价大跌,不得不托住房价,以防房价大跌戳破泡沫,引爆当地的债务风险链条。这种处境,正是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提出的城市化“危机三角”模型的自然结果(陈功,《颠覆世界的城市化》,2015年9月)。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下半场,城市官员们都应该抛弃继续大搞房地产、搞土地财政的梦想,中国的房地产已经盛极而衰,走在长长的下坡路上。不要再奢望短期靠房地产饮鸩止渴,这只会在土地经济的漩涡里越陷越深!对每一个决策官员都要问一句:要房地产,还是要制造业?

  这是一场举世罕见的财富毁灭战!

  来源|公民经济学家吴迪 (ID:deeywoo)

  作者|吴裕彬

  编辑|价值线 宁宁

  导读:一旦给银行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防火墙(不良资产剥离和债务置换),中央很有可能就会让房地产业在市场出清的海啸中自生自灭了。

  最近一则关于深圳龙岗区官方报告中提出的“服务华为”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该报告中提到,“1~2月,华为产值占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以上,并且产值增速将近40%,比全区水平高出将近25个百分点,若剔除华为,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则下降14.3%。”行文间透露的是政府对于华为外迁的焦虑和担心。近几年深圳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都在明显上涨,特别是去年一年的“一路狂奔”让不少制造企业感受到了租金费用导致的压力。早在2012年,华为就在东莞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这几年又加大了对松山湖的投资,种种的动作让“外迁”的可能性增大了许多。

  中国房地产被称为虚拟经济并非浪得虚名,连华为这样世界顶级的实体经济企业都被它重重的压缩生存空间,别的实体企业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华为还可以迁去东莞,那连东莞也迁不起的企业该怎么办?有不少正在迁出中国。对此让我们看看任正非在新华社专访中是怎么说的吧:

  “现在,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不知道,会分散化,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

  是的,正如任正非所言,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房地产的虚拟繁荣正在大规模系统性的推高成本:土地价格,资金成本,人工成本。这些高成本成了实体经济不可承受之重。任正非的话揭示了房地产的虚拟繁荣掏空中国实体经济的本质。

  中国的房地产不完蛋,中国的实体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就没有出路。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从道义(比如没房难结婚)上,或者从住房市场的供求层面,或者从土地财政,或者从腐败丛生(依然是道义视角)等等方面阐述过,大家百度“房地产 绑架”可以看到无数相关文章。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偏重谴责。但是谴责一般很难代表宏观趋势的力量,而更多是道义的力量。笔者在此将通过宏观金融经济学的视角,为大家揭示房地产和中国经济的大趋势,以及对中国人财富配置的深远影响。我们不从道义出发,从宏观金融经济学的规律出发。请大家看图1:

图1:货币乘数(蓝色,右轴),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当季同比(红色,左轴)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