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今,正是地产行业从一路高歌猛进,到经历阵痛,从黄金时代的上半场向白银时代的下半场的转变。杭州楼市也算是跌宕起伏,经历了成熟、狂飙、低潮,休养各个阶段。 就比较一下杭州与深圳。不说城市规模与移民数量,就说城市腹地,深圳是背山面香港东西两侧大海啊,而杭州,只要突破了西湖群山和东部铁路之间的逼仄区域,每个方向都有“三江花园”,市中心的外溢人口本就稀缺,有多少会流到自己盘里。 曾从事房地产报道,现为郡原地产市场总监 最后想说的是,若房产是一道盛宴,就此散场虽有遗憾,但亦不失为一件好事。过去10多年,它的暴利让无数人趋之如鹜,但过多的聚焦也让这个行业浮躁不已,疲惫不堪。光环褪去,人们或将迎来一个更加成熟、低调、健康的地产行业。 2004年,杭州主城区刚刚进入万元房时代,深蓝广场1.5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引领武林风骚;2014年,武林壹号最贵的公寓售价超过8万。 2003年,香港街头偶遇黄浦地产的“毕架山一号”项目低于成本价推销,一度深深地震撼到我:当市场下行时,楼市做空法则与股市无异。 2011年杭州版限购令出台,2012年起降价、房闹成为常态,2013年底杭六条政策继续加码,2014年上半年风雨飘摇,楼市岌岌可危。终于,限购取消了,限贷放松了,连90/70都悄悄不见了。楼市再次迎来休养生息的机会…… 萧山房地产的区域大佬绿都房产,其创业之初,就是以正宗杭派房企绿城和南都为榜样的,而今天,老师们已经退隐,只留下学生还在坚守南岸。 1998年正逢中国房地产进入商品房发展的萌芽期,我从1996年担任城建与房地产记者,就开启了职业生涯中与杭州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共同成长的历程。 2007年,市场热到爆,漏夜排队抢号成风,为了防止开发商囤房,房管局出台了“一次性开盘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的规定。谁能想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楼市在2009年上半年进入冰点,又因为四万亿的刺激,在下半年出现房价半年翻倍的奇景。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变幻,加速了楼市的动荡性,也加重了投资客的赌性。 地产本质是预期经济。过去几年的楼市起伏,最大的后遗症影响恐怕就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这个市场的预期。供求则是决定房价走向的最基础因素,而存量房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红利消失、投资性需求退出、城市化瓶颈渐显、可继承房产增加……分析多种支持楼市需求的因素,亦能清楚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远离。 那是个充满激情的岁月,虽然市场经济已以前所未有的汹涌之势,在彻底改变着、洗刷着人们的行为、思想、方式乃至内心深处的道德基准与理想,但是我们这一代是从八十年代末期从大学毕业的60后,是理想追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英雄保尔·柯察金对主义的执着;是梦想依恋着《牛虻》的专一爱情观而沉醉;是读着伤痕文学诗人舒婷《致橡树》而自以为精神与物质都自立的女性,这样的时代思想与教育体系,注定了我们60后对事业与爱情的“钻牛角尖”! “钻牛角尖”的媒体人 以婴儿潮过后的日本楼市作为比对物,我泱泱大国较幸运的是,失去的人口红利影响力将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宽松有所缓解,比较不幸的则是,产业轻量化运行致物业贬值的影响更加直接而深远,公建物业将面临整体性的估值调整,并有可能进一步连累到住宅市场。寄希望于城镇化概念的小伙伴亦可死心,无论是从管理层的意志看,还是小城镇现状看,它更应是一个基于产业发展和整体生活水平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房产无缘。 所以,对于萧山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不是有多少新杭州人住到萧山来了算是同城,是要靠产业的发展,有新杭州人在萧山工作下来,“堵”下来了,才算同城了。不是有多少萧山白领到杭州市中心买房叫同城,而是跟杭州市中心的同阶层一样,他们也到萧绍交界的地方,到范蠡和西施生活过的丘陵去买经济型排屋了,才算同城了。不是把湘湖建成西湖是同城了,而是湘湖和西湖一样“堵”了,那才算同城了。 在这十年里,西湖、运河相继成功申遗,城市环境更为宜居。对于购房者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购房时代,高性价比的楼盘,随处可见,除了价格比拼外,还比拼商业配套、学区配套、精装细节、景观亮点,众楼盘百花齐放,各展身段。而对开发商而言,这是一个更为艰难的时代,杭州由过去多年的一线城市沦为二线城市,库存高,潜在供应量大,房价上不去,地价下不来,市场竞争激烈,局部板块惨烈,本土房企逐渐式微,连代表了杭州精神的绿城,都易主融创。 住在杭州网总策划 跌宕起伏中迎来地产下半场 点与点之间,堵一个多小时,我认它是同一个城市,而半小时内穿梭可达,反而像是萧山话说的在两个城市之间“跑日趟(念DA)”。这恰恰说明,不是人口在空间距离上的容易流动,而是难以流动,才是真正的“同城”。 “钻牛角尖”的媒体人 那些乐观地把萧山当作杭州一个中心城区,单相思般憧憬着承接“外溢人口”的开发商们,在拿地以前,也一定要认真考量目标地块周边到底有没有都市化的产业人群。因为,无缘无故的“外溢人口”真的很少。 2005年,万科通过收购南都曲线入杭,而到了2013年底,龙湖、中海、金地、保利、华润、碧桂园、绿地、恒大、世茂、万达、融创、中信、招商等销售额排名全国前十五位的开发商全部进入杭州市场,外来大鳄成为杭州楼市的主力军,占据了七成左右的江山。 来自深圳都市圈(——其实就是惠州啦)的大鳄,三四年前在义桥开发了一个潮味十足的都市白领楼盘,甚至已经用房产代理专业的巧舌吸引到崇贤的租户。但最后的结果是,义桥本地的“土豪”毫不客气地挤走了花了两个多小时转了三四趟车还拿着地铁规划图的“都市白领”。“土豪”当然客气不起来,这户型买是买了,怎么让人住啊,别说八仙桌,四仙桌都放不下。 我曾经想过在胭脂新村或者边上的小区买个房。两个点的位置,家与单位,因为道路太通畅了,反而让我内心产生距离感,两个点之间太疏了,像是工作和居住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同样的路程,今天开车要一个多小时了,都堵了“一起”了,我就不会有那样的冲动了。 房价又要涨?你想多了,小伙伴! 因为我一直不愿意放弃自己是媒体人的理念,所以我至今依然是一位执着的媒体人! 可惜,内地资本市场历来是按做多的单边玩法设计的,只经历过楼市黄金十年的地产从业者们更是从来只知攻出去,未曾试过守回来。大到一级土地市场的做地商,小到个人投资者,只知买入、持有,待价而沽。然则,过去两年,当经济增长放缓、城市化溢出效应降低、人口红利渐失、金融政策收紧、产业形态日益轻量化、限贷限购等等一系列因素接踵而来时,整个地产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桑迪红 不念同城念回乡
赵春蕾 在萧山的房地产市场,或者放到其完整的区域背景,放到杭州整个都市圈的房地产市场,杭萧两地的融合永远是一个充满质疑但热闹有趣的话题。 杭州楼市的变化,浓缩了中国楼市甚至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按著名地产人陈劲松的说法,“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现在已经是地产下半场的开端,楼市,从黄金时代转向了白银时代,不再像原来那样遍地黄金,随行就市就能轻松赚钱,不再像原来那么风光锦绣,但作为能赚到银子的行业,依然是个好行业。城镇化还将为住宅产业提供巨大的新增需求,而养老地产、休闲度假地产、物流仓储地产等,正在从概念成为真正的发展机会。 但是经历了2000年末期至2010年这十年的房地产“黄金时代”,作为与房地产有紧密关联的媒体人,也就是我们今天众多的房地产专版的责任编辑与记者,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我们曾经十分辉煌与自豪,我们的文章与策划是那么具有含金量,甚至有不少读者是拿着当时的报纸去买房改房、将其作为挑选商品房价值的依据之一。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成为为车头挂彩、加油的媒体人,并为之欣喜,也为我们的努力与贡献而充满激情、自豪,并且在此精神盛餐中兢兢业业地贡献自己的才华而几乎不计报酬。 曾从事房地产报道,现为杭州泽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跌宕起伏中迎来地产下半场 五六年前,从萧山人民广场到报社只要20几分钟。真的,就那么通畅,那时几个同事中午都还可以到德清去吃中饭。 不是此前就有产业的,也不是即将会有产业在的萧山富豪,其实是鲜有置业在杭州市中心的。 不要嘲笑这家后来确实也是负面新闻缠身的外来大鳄,他们是太诚实了,他们是误把杭州作深圳了。有多多少少的楼盘,比如说江东的楼盘一定有几何几何的下沙客,临浦的楼盘有几何几何的滨江客,机场附近的楼盘当然是卖给中国人了。是有,但真的只是一个一个很生动故事的个案,但也只是一个个案。 叶建英 房价又要涨?你想多了,小伙伴! 至于地产从业者,随地产行业泡沫破灭后的理性回归,其运作特点也必然更加接近投资业的运作本质,大财团、大开发商、地产基金将作为投资商继续介入行业,他们将在合理利润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加速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财务成本获利,同时也承担一旦运作不善致整体崩盘的风险。中小开发商则将因为整体实力与操盘经验的不足淡出市场,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将发展为地产基金的投资者或是物业发展的配套供应商。 让我们且行且努力。 作为半局外人士,面对这一场景,不由自主想泼一盆透心凉的凉水出去:你想多了,小伙伴!未来,应该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楼市,将与上涨无关,与投资无缘,与中小开发商缘尽。 不念同城念回乡 2006年,90/70政策出台,拼接户型成为开发商规避政策的良方,有个城西的排屋楼盘,最大一套房竟有11个产证。而在限购令出台后,被迫做小的90平方米成了刚需的最爱,拼接进入急冻。 钱江北岸也有一个无趣的段子,当然,最近几年终于没有人再提起了。曾经,杭州市中心只要有楼盘开,不管是不是豪宅,其营销说辞里总有这么一句杭州大厦多少比例的钱多多操的是萧绍口音加惊叹号,潜台词是这么好的房子你要不买就全给萧山人绍兴人义乌人温州人买走了。我,本土萧山人,还真有两家邻居兼远亲在杭州市中心的豪宅盘买了房,但人家已经在杭州几十年了,下一代都说杭州话了。 蓦然回首,发现我们乃至这个房地产行业的圈内人,在得到了物质财富的同时缺失了些什么呢?目睹与见证杭州房地产开发20年的历程,我在苦苦奋斗的过程中,也许错失了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也许还没有挣脱自我束缚的精神枷锁,在我“90后”的女儿看来是有些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与“钻牛角尖”。 我们今天依然对新闻事业充满着激情与职业的自豪感。 但这一切,就似乎是童年期的美好记忆,过了童年做的梦好像大多是白日梦了。 如果大家有耐心,时间可以追溯到2001年8月25日,杭州市颁布了杭州市企事业单位购买房改房的政策,这个普惠型的政策随之让城市居民与房地产开发商得到了巨大的财富效应。杭州的第一个商品房集聚地——蒋村管委会(今日的城西)的开发迈入了黄金时期。1996年,蒋村从余杭区划为杭州市西湖区所辖,绿城、南都、金都等房地产建造的商品房建设方兴未艾,但是道路与配套滞后,居民买了楼无法入住,晚上停电停水一片“鬼屋”,1998年第一批居民入住后,往报社投诉不断。而媒体的连续报道《蒋村道路泥泞三通一平何时解决》,引起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当时分管城市建设的市领导批示,通过开发商集资方式解决资金。2000年后,蒋村建成三通一平及基本生活配套,奠定了今日城西的辉煌。 所幸,楼市这盘棋依然留有活口。过去几年政府通过金融、财政与行政等多重手段对楼市投资与投机行为的无情打击,在关键时刻松手变身为捣鬼挽救市场于危难之际的胜负手。限贷松动之下,大量被压抑了多年的改善性需求倾巢而出。近期,房贷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亦让不少银行的信贷经理们觉得:房价,又要涨了! 丁晓红 萧山日报社编委、全媒体经营中心主任 闻堰的三江花园曾经是最容易被志向远大的开发商引述的经典楼盘,当年,有多少杭州人跨江过来。过江买的是洋房,不是白菜,那时也还没有什么三江美食节。三江花园的房价比萧山城厢的还贵,而那一批杭州客户是切切实实走一桥过来的,真正西湖边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