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记者日前获悉,由浙江省股权投资行业协会牵头筹备的城镇化基金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已于7月29日正式成立。专委会联合了包括厚道资产、凯银投资、嘉凯城(000918)集团等在内的10家投资机构、地产企业,旨在通过私募基金形式的融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建设。 “现在是时候了。”接受记者采访的浙江厚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厚道资产”)总裁丁浚哲感慨,在上层建设改革破冰之后,浙江新型城镇化已到了需要资金进场推动的阶段。 两大壁垒破除 2012年9月,时任中国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时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城镇化”单列为主要任务。自此之后,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课题在社会各界激烈展开。“之前做得更多的是上层建筑方面的工作,到了今年,很多政策就开始落实了。”丁浚哲表示。 7月30日,国发[2014]25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标志着历经56年的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正式结束,农村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这一意见也被解读为是打通城镇化关键“堵点”的举措。 另一方面,与户籍制度改革相辅相成的农地流转的破题也为城镇化提供了充足动力。“土地制度得到创新,土地、宅基地的流转能带来相应收入,部分农民就会选择在城里买房和定居。”在丁浚哲看来,两大壁垒的破除成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所以说现在是轮到资金进场了。” 尴尬的地产“成分”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3.73%,而按照今年初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预测,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0%左右。市场有了,政策有了,为何城镇化的动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与城镇化的房地产基因有关”。丁浚哲向记者表示,城镇化不等同于房地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为房地产开发,“从政策层面上讲,这个行业是受到抑制的。”而这两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就是政策可以有,但落实不到具体的企业身上。 实际上,丁浚哲认为,城镇化的未来发展也是房地产行业走入第三个阶段的发展,“去做出某个人群所需要的房子。”具体表现为,对城镇化的支持还应表现在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对旧城的改造、建设人口集聚区的商业综合体、支持更多的教育地产等等方面。 然而,无论如何,拥有房地产“成分”的城镇化建设在现阶段遭遇尴尬,这也对开发商和资金方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探寻破题之路 尝试正在进行。 前有嘉凯城落户工业强镇的“城市客厅”项目,后有厚道资产在嘉兴进行的社区商业、刚需住宅布局,乃至城镇化专业基金委员会的成立,浙江推动城镇化发展系列动作走在前排。 “城镇化基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符合国家政策需求的。”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贾生华主任向记者表示,新型城镇化在取消户籍制度限制之后,将会形成一种人口和资金双向流动的局面,这种流动则会带来大量的内生需求。 换句话说,单一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难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须在投融资方式上进行创新。 “欧美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房地产私募基金,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我们成立专委会的原因之一。”浙江股权投资行业协会陈桦告诉记者,其次,一个由地产商及金融机构“资源整合”而成的专委会来探讨城镇化推进的做法、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形成合力以此来争取政策倾向,对于推动浙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那么,专委会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 身为现任主任单位的厚道资产负责人丁浚哲向记者透露,或许将来会联合会员单位成立一个规模百亿的基金,专门用于推动城镇化建设,让资金有去向,也让项目有着落。同时,有了载体之后,专委会也将考虑扩充会员单位,让更多的企业投身入城镇化建设的风潮之中。 责任编辑:xx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