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本身的经济自2011年起也在复苏中。公开数据显示,房价从2013年起基本上每年以至少8%的增幅递增。为了推动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区域发展的计划。除了首都吉隆坡外,柔佛州南部依斯干达经济开发区(包括新山市)也是政府重点关注的区域。 马来西亚政府也敏感地捕捉到了中产阶级对国内市场的观望情绪,主动伸出橄榄枝,以永久产权、市场经济、零遗产税等为噱头,吸引他们去海外置业。 当中,不得不提的是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起源于1996年的“银发族项目”计划,2002年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将申请对象由退休老人扩大到21岁以上的外籍人士。自实施以来,这一计划以其较低的门槛、较简易的程序和较优惠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国外人士到马来西亚定居。 按照马来西亚政府的官方宣传,这项计划有着无数的优点。比如,它不用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移民监,可以保留中国国籍,享受双重身份的待遇;只要一个人申请,全家享10年居住权,终身可续签;可以无限次自由出入马来西亚,不限逗留时间且可快签150多个国家等。 政府也对到来的房企展示出了友好。就碧桂园城市森林来说,该项目所在地依斯干达发展区已被列为免税区。对于符合依斯干达特区相关标准的旅游会展、教育及医疗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这是国内房企在海外市场获得的不多见的特殊礼遇。此外,政府还在不遗余力地引进各类学校资源。 未来大饼的实现 硬币两面,风险也无处不在。海外市场并不全是“蓝海”,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开发风险。 政策匹配问题是最大的风险,中房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曾向时代周报记者如是判定。在他看来,国外跟国内的开发模式不一样,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如何处理、土地的权属也和国内有所不同,这是“房企出海”的最大障碍,其次才是经常提到的市场环境。 马来西亚带给中国房企的是相对低的拿地成本,但低成本如何转换为理想的收益诉求和良好的去化水平,是另外一个维度的考量。 就拿地本身来说,比如富力,拿地总价达45亿令吉(约85亿元),单价约2000元/平方米。不过这样的单价依旧为当地土地成交价的高价。 穆迪当时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指出,富力在马来西亚的土地收购对其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一是富力未有在马来西亚的运营经验,二是总价占富力截至2013年6月总资产的7.3%,项目在2014年底进行预售之前,庞大的投资建造成本将使得富力在未来一两年的调整后,债务对资本比率将维持在60%以上的高水平。 而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定位接近的项目之间也容易形成竞争。包括如何去化以及是否供过于求等问题都是房企需要思考的。 就目前来说,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在马来西亚更是一个巨无霸项目,除却填海造地的大量成本不说,项目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有着20年的开发周期。 不过,中国企业的进入或多或少对马来西亚当地的发展商产生了影响。就房地产本身来说,销售的宣传手法、产品的设计理念等开始陆续被学习到当地的项目上。 按照陈再藩的理解,中资有着自己的魄力,他们的财力、资源和动员力等提供了支撑,“所以在这里中资愿意逆流而上。而本地的开发商更为传统,倾向于顺势而为,慢慢发展”。 “中国发展商来马来西亚经常讲的一句话,‘我们就借地方的地气’,可是地方的地气也应该借外来的契机。”另外一种期待在陈再藩心中展开,“我们习惯下象棋,车马炮,兵卒过河不回头,可这都是短兵相接的一种博弈形式。伊斯干达的发展,必须用下围棋的方式来思考了,象棋和围棋的差别在这里。就是开始进行布局,而不在意于一粒小棋子的得与失,应该以大局来思考。”他说。
相关新闻 责编:田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