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半价买房是返钱给购房者,南方还有一种模式是返消费券。这个模式是花样年物业旗下的、华润万家等大型商场购物,以及淘宝、天猫、1号店、京东商城等线上消费,甚至还可用在装修和买车等大宗消费上。在笔者看来,这不单是补贴购房者的行为,更是搭建了一个社区经济生态圈,利用关联销售的模型打通了社区经济产业链,并逐步形成以彩生活平台为中心,覆盖多个领域产业的系统,包括幼教托管、养老等领域。该模式按照理想状态发展,未来会形成一个个小经济中心,推动周边地价上涨,吸引更多经济群。 众筹是这几年最火的模式之一,活跃在各行各业中,众筹与房地产结合,衍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笔者总结发现地产众筹的大方向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是把众筹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比如去年双十一期间,远洋地产与京东金融合作推出的众筹买房,将部分商品房以一定折扣方式包装成众筹产品,客户通过交纳一定的资金参与到众筹活动中,待众筹成功后,将众筹金额返还给客户,并赠送优惠码,引导客户在线下购房。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本身的含金量并不高,主要是借助了互联网和众筹平台进行变相的打折销售,将线下的价格战引入到线上。随着越来越多地产企业互联网转型,以众筹为噱头的打折销售模式会比较难做。初期,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锁定有买房意向的群体,短期内能实现部分楼盘的快速销售。 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的定位也存在较大差异,公益半价买房更偏重于扶助消费能力弱的群体,而消费券模式则偏重于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两者的市场方向不同,但后端都对应着资产管理公司对资金的托管,这是关键性环节,决定着整个模式的成败,对其专业程度要求极高。 笔者粗略地计算过,资产管理公司保证资金池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足以完成对购房者的补贴。如果能够对接到高收益的投资领域,并有效把握好风控环节,20年补贴购房者70%的房款也完全有可能的。 地产行业的低迷确实是个揪心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房屋空置面积高达133亿平方米,可再为4亿居民提供住所,需至少十年才能消化掉。十八大也着重提出房地产需“去库存化”,这些空置房牵扯着地产商的资金、银行的资金,以此辐射整个经济市场。另一方面,在高昂的房价下,工薪阶层无法享受该有的浪漫生活,背着沉重的房贷,甚至做一生的房奴。笔者真心希望,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出更多与地产行业相关的商业模式,改变现有的市场结构,不仅让地产行业迎来春天,也让工薪阶层迎来属于自己的生活!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了11月份相关经济数据,房地产市场略有起色,但总体相对低迷。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从10月的5.5%升至8.6%,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0月的-2.9%继续降至-4.5%,100个大中城市成交土地规划建筑面积继续下降。整体而言,11月房地产数据仍然不理想,尤其是地产投资市场仍处于持续下滑状态。相比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更是苦不堪言,笔者曾走访过部分沿海城市,曾经抢手的海景房,如今成片区域大量空置,犹如半个鬼城。 众筹买房是一种优惠政策,优惠程度有限,利用较简单的金融模型以及地产商的小幅让步基本能够实现。但半价买房,在房价基本面不动,这一半的价格谁出呢?笔者始终认为,完全颠覆利润性的商业模式必然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撑,在资本市场上才能将回报率拉升到极限。 其实,地产业的金融化也给当下火热的P2P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像第二类、第三类模式都涉及到理财环节,而资金的众筹又容易碰上非法集资的红线,上述的平安好房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将项目做成金融产品,避免投资者与地产商直接接触。对于P2P企业最重要的是筛选优质资产和选择稳定的细分市场,在此基础上做好后续的风控和运营。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房产仍然具有良性的保值、增值和流动变现的优势,是优质的投资标的。P2P与大型的地产商合作,不仅给地产商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像恒大地产在红岭创投融资4亿,更能为平台的可信度、公信力背书。 在房价基本面不能降的前提下,如何给地产商一个快速变现、缓解资金链压力的方式?如何让老百姓在高昂的房价下喘口气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众筹、金融变革的时代到来,为传统地产转型带来新的思路。 其次,已购房的群体也不允许地产商降价,假设新购房者的购房价格远低于已购房者,已购房者定会联合要求退房或是大闹地产商,各地早已有先例。其实,地产商本身也不敢降价,他们在拿地、建房过程的资金基本都是贷款,甚至拆了东墙补西墙,如果房子再贱卖,会给地产商造成较大的资金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