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要素重组和重估以及全球化过程中金融工具的更加便捷化、市场化及工具化,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形态与以前简单的项目融资类型的形态相比,一定会出现很多非常新颖的模式。”11月1日,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2013全球房地产金融中国峰会”上如此表示。 这次峰会由第一财经杂志主办,与会的房地产业界人士在会上探讨了房地产金融在多元化道路上应如何破局、大资管时代到来对房地产金融所带来的影响等话题。 房地产金融过于倚赖银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峰会上表示,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来源应该是三足鼎立的,但中国目前主要以银行贷款作为地产融资主渠道,模式比较单一。 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96537.7亿元。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保守来看间接来自银行贷款比例为50%~60%,来自债券市场或其他非银行贷款的比例很小。 这种结构的形成,既与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环境有关,也因为住宅开发的快速销售、滚动开发的机制,使得房地产企业不需要长期资金,短期银行贷款就可以解决它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在房价上涨的背景下,过去十几年,房地产贷款成为银行的优质贷款。银行本身有很强的积极性给开发企业发放贷款。 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银行贷款对房地产企业实施的是名单式管理,中小房企在名单式管理这种金融框架下,很难取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必须要考虑如何在银行贷款体系之外寻求生存发展的资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虹认为,下一步房地产企业的创新最可能出现的是直接融资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受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再融资的影响,目前房企境内发债以支持保障房建设为主;但新的变化是,近几年一些房企积极探索在境外房地产市场融资,以今年为例,境外房地产融资已经超过千亿,较去年有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房地产还通过信托公司以及全牌照的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从事的类信托业务来进行融资。 |
- 上一篇:地产金融“渐进化” 以模式创新突围求变
- 下一篇:房地产金融的细分领域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