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北大光华刘晓蕾:关注流动性风险应尊重市场运行规则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第二个论文可以讲是回应了刚才所说的理论分析的第一点,当负面冲击是来自于一个非银行机构,比如说房地产机构。那如果是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特别是流动性的风险。对于2015年股市大跌的分析,是一个流动性的危机。当时股市大跌发生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中的时候,千股停牌的现象,很多公司就是停牌不能交易,也有很多公司就是跌停不能交易。我们想分析这种交易限制,就是停牌制和涨跌停板的制度,最初制定这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这种金融危机。但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在流动性枯竭的情况下,这种类似的交易截止的现象其实是加剧了危机的传染。如果看这三个不同板块的数据就会看到,在暴跌的时候主板被传染。为什么会产生金融的传染?传染效果是怎么发生的?交易限制包括跌停限制、停牌制度,在这个传染的过程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一只股票而言,持股的基金中,其他股票有很多已经不能交易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股东的比例计算一个传染指标,就是说大部分指标越高就意味着这个股票更可能被抛售:这只股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手里其他股票都没有办法卖了,只能卖这只。所以说就意味着,可能这只股票没有任何的问题,只不过因为股东手里持了其他的股票不能交易了,所以说受到了传染。我们在每个股票上构建了这样一个指数,然后发现这个指数对于股市大跌期间的预测能力是非常高的,该指数越高的公司,在股市大跌期间未来看股市的回报率越低,面临更大抛售的压力。这篇论文的结论:有一些交易限制其实是限制了股市的流动性,虽然说初衷是好的,但是是限制了股市的流动性。 你可能会喜欢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如果说从国际上面的研究来讲,对于金融系统风险的研究其实很久了,但是得到重视是08年,美国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家意识到原来金融这么重要,一旦发生一点问题,引发这么大的危机。一个比较典型的特点是与当时纳斯达克泡沫相比,纳斯达克也是相当于行业出了问题,但是这个行业——互联网行业造成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小的,一两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基本也没有影响到其他的行业。但是08年由于房地产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非常大,不仅是从美国传播到了全世界,而且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年才慢慢的恢复。这意味着金融行业如果出现了一点问题,和其他任何行业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还提到了一个就是挤出效应,银行会更多的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那企业就更加贷不到钱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是房地产发展挤出了企业。其实这些企业或是双创企业,或是需要钱的而且效率比较高的需要融资的企业,所以说从这种角度来讲,其实房地产的发展对这个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其实是一个错配的。 介绍一点我自己的论文,房地产市场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初想研究房地产市场是考虑到房地产在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最开始是房地产危机,最后引发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日本也是房地产日常崩盘以后经济十几年都没有缓过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做了一个房地产市场三个效率的论文:抵押、挤出、投机。当房地产价格上涨之后抵押品价格就上升了,原来借不到钱的公司由于抵押品价格上涨,就可以投更多的钱,房地产发展拉动投资。我们也经常看到媒体上有这样的说法。 还有一些研究就是说即使这个不考虑实体经济负面的冲击,金融体系自身金融体系本身也有跟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一样的脆弱性。其实简单来讲,即使是一个谣言,比如说一个银行本来非常的健康,谣言说这个银行没有钱了,最后大家都去挤兑这个银行就真破产了,这个谣言会自我实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在10月25日由中央结算公司举办的金融街(000402,股吧)十号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出席“聚焦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主题的圆桌讨论并发表主题演讲。 在学界理论界也有一些论述,从理论学上,前主席提出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注:由伯南克和盖特勒提出),假设一个食品行业,即一个非金融行业有一个负面的冲击,即使这个冲击非常小,但是通过金融行业会起到一个放大的作用。即使一个非常小的冲击一个负面作用,在金融里面放大,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效果,所以说他叫做金融加速器。这个理论很复杂,如果简单来讲,就是说因为企业要去贷款,贷款时要抵押,如果实体经济有一个负面效果之后,你的抵押品就贬值了,能贷到的钱就少了,贷的钱少了投资就少了,然后资产进一步贬值,这个就变成了恶意循环的作用。这是一个金融加速器的作用。金融加速器作用,前面的分析还是说这个负面冲击是来自于非金融体系,就是最开始负面是来自于实体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