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生了一件对未来城市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件事,可惜在标题党时代,并未引起多少关注。在获取新闻极其便利的时代,人们的新闻敏感急剧钝化。 昨天,深圳特区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深圳十大专项行动破解发展空间瓶颈》的一篇报道,深圳商报在头版则以《全市减少2亿平方米违建》为题报道,深圳晚报将之改为《深圳今年至少释放15平方公里土地》发布。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个例行的政务报道,就大错特错了,其信息量之丰富,远远高过深圳填海55平方公里。遗憾的是,其它媒体几乎未见报道。 那么,深圳到底发生了什么?深圳特区报报道如下—— 深圳市“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动员会昨日(3月18日)召开。按照行动计划,我市将集中开展违法建筑整治、土地整备、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政府储备土地清理、建设用地清退、城市更新、地籍调查和土地总登记等十大专项行动。到2020年,全市将盘活释放建设用地不少于50平方公里,减少不少于2亿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面积,基本完成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工作。其中,2016年盘活释放出不少于15平方公里的土地,减少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面积。 “深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空间。”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表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意义十分重大,这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马兴瑞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好强区放权,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推进违法建筑整治、土地整备、储备土地清理和城市更新等工作,科学盘活、高效整合土地资源,全力实现“十大专项行动”各项目标。同时,积极做好专项行动宣传,把党委政府的意图和政策法规向群众讲明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需要指出的是,这篇新闻的要点其实在于如何实现50平方公里的陆域土地整备,其中,2016年将释放出15平方公里。最大的新闻在于两点:到2020年,减少不少于2亿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面积——这几乎占了全部违建4 .28亿平方米的一半,今年需要减少100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面积。 这意味着,深圳在实现违法建筑零增量之后,史无前例向最难啃的违法建筑开战了! 或许,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拆除”二字,但如果撇开今年1000万平方米的减少量,意味着今后四年每年需要拆除4750万平方米的非法建筑,要知道全深圳35年总建筑量也不过是9亿多平方米——因此,每年拆除4750万平方米的非法建筑是不可能的。因此,减少违法建筑,必然是疏堵结合的创新方式。 深圳如何在5年内减少2亿平方米违建?“文过是非”从权威部门获得的消息是:深圳将按照“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分类处理”的原则,通过综合运用确权,更新、整备、建设用地清退等方式消化,以及拆除等手段,到2020年实现违法建筑存量减少2亿平方米的目标。同时,对违法建筑全面管治,消除安全隐患。 在分类处理上,对于手续不全的政府投资项目、重大项目、城市更新和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统一标准、区分情形,分类依法免除、减轻、从轻处理,减少约456万平方米; 对于公共配套类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符合处理确认条件的,免于罚款、免交地价,减少约600万平方米; 对于生产经营性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适当降低罚款和地价标准,对政府鼓励类产业的生产经营性历史违建,按照现行地价政策予以系数修正,到2020年减少约1.2亿平方米; 对于居住类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通过确权,到2020年减少约3500万平方米,其中统建楼经处理确认后可作为市区保障性住房和产业配套用房; 通过更新、整备、建设用地清退方式消化一批违法建筑,到2020年,通过城市更新减少约1000万平方米,通过土地整备减少约1200万平方米,通过建设用地清退减少约1300万平方米; 对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违法建筑,坚决予以拆除没收,减少约1500万平方米。 在全面管治上,将全市所有存量违法建筑纳入安全监管体系和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开展违法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安全标识制度,引入专业物业管理服务。加快完善违建区域公共配套,加大学校、社康中心、养老院、市政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对规划为独立占地的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原村集体同意将其实际掌握的土地完善征转补偿手续的,由政府依规划加快实施;原村集体建设的违法建筑改造为公共配套设施的,可向各区(新区)申请改造和运营资金补助。 据悉,这次深圳处理违法建筑在思路上完全打开,力度上前所未有。即:将确权作为一个基础,对于通过消防和住建部门检测的违法建筑,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给予一定的出路。比如,对于股份公司的公共配套类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如小学、幼儿园、体育场等,免交罚款和地价,予以确权。对于居住类的违法建筑,除私宅外,其它居住类违法一律从严。 可以看到,在计划减少的2亿平方米违建中,属于生产经营性的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占了60%,对这1 .2亿平方米违建,将适当降低罚款和地价标准,给予确权。确权之后,就为进一步作为产业更新和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变用地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城市运营水平。 那么,这项政策对于深圳房地产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根据计划,对于居住类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通过确权,到2020年减少约3500万平方米。如果平均到每年,一年将增加700万平方米的供应量。而2015年深圳最高销售量也不过600万平方米,这是否将对深圳楼市构成很大压力? 权威部门解释,对于居住类违法建的处理,充分考虑到了对于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此,对居住类违建仍将从严处理。这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村民私宅,二是村集体所建的统建楼,即所谓的小产权房。前者将基本给予确权,后者则比较复杂。对于尚未发售的统建楼,将统一收回作为市区保障性住房和产业配套用房。但是,对于已销售的统建楼,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依然难有大的突破。事实上,私宅尽管通过确权可以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已经属于存量,至少已经有人租住。这一部分私宅入市,由于环境、户型等不利因素,其实对楼市影响有限。 据此,“文过是非”拟作以下分析。 一、总体来看,未来深圳房地产供应将呈现增加态势。从时间上看,2016年尚难以体现,之后会日渐明显。 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不妨提出三个问题:原村民愿意卖吗?购房者愿意买吗?怎么定价最为合适? 三、指望购买小产权房以期待确权的愿望可能仍会落空。 四、购买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位于生态控制线内或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小产权房依然风险极高。以5年拆除1500万平方米计,一年也达到了300万平方米,这并非小数。 五、2016年是减少违法建筑的关键一年。从数量上看,1000万平方米并不大,但意义深远,它将决定未来整体进度和实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