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金融角度促进房地产投资市场发展? 2017-08-02 09:46 来源:产经要闻 原标题:如何从金融角度促进房地产投资市场发展? 随着房地产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传统模式面临困境,行业陷入集体焦虑。“拯救利润、赢取未来”让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转型生活服务商,进入商业运营领域。然而,2016年初甚嚣尘上的地产创新,无论联合办公、众创空间、白领公寓,都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金融正逐步走向互联网时代,资本影响下的地产格局正在形成,也意味着中国房地产步入了大资管时代。那么,符合商业规律的创新和多元化之路到底在哪里?行业的重构路在何方? 国投万和总裁曾辉先生做客搜狐财经,就“股权投资、城市更新、资产管理、不良资产盘活”等几方面与记者展开探讨。国投万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国投万和”)设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一亿元人民币,是由国家投资公司旗下国投泰康信托携手中国华融(股票代码:2799.HK,简称中国华融)共同组建,是一家具有深厚国资背景的资产管理公司。 国投万和总裁曾辉介绍称,国投万和遵循价值导向的投资理念,通过良好的资产识别与定位能力、改造与提升能力,整合行业内的优质资源。曾辉称,创新时代,对于我们团队而言需要首先了解到的是地产金融化背景下,资本应该看好哪些项目,因此要求投委会以及管理层具有前瞻眼光和思维。同时在分化的大背景下挖掘房地产领域内的新机遇,为广大投资者创造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回报价值。据悉当前国投万和的主营业务包括:1、房地产结构化融资及投顾融资顾问;2、房地产资产收购及行业并购;3、股权投资及债务重组;4、不良资产收购及城市更新改造;5、资产管理及商业地产运营这五方面。曾辉表示,国投万和注重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竞争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对宏观趋势判断、风险控制能力及资金募集能力。 突破行业瓶颈发展房地产金融大势所趋 如今房地产行业已经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回顾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最开始是买地开发,然后是管理,那么如今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就是房地产金融。眼下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房企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乃是资金,房企直接融资政策的转变,定增与发行公司债的难度较大,同时传统住宅利润下降,不少房地产企业都在谋求转型与多元化发展。而房地产金融,则是一个既能解决当下房地产企业资金困境、帮助房企平稳转型的工具,也是开拓新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契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当下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还是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拓展房地产金融业务是大势所趋。国投万和总裁曾辉表示,“当前国内一线城市,拿地越来越困难,因而也做了不少不少的股权类业务,挑选一些长期发展比较好的公司跟他们合作。曾辉认为人民币基金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相信其公司在三到五年,会迎来资产管理能力、主动管理能力一个重要的展示期。” 专业资产管理与城市更新:勾勒房地产金融行业蓝图 地产创新时代,房地产项目投资价值从以往较为单一的开放销售向金融投资等方面发生转变,因此轻资产重投资已逐渐成为新常态。在转型过程中,曾辉表示,能够精准找到资本、房地产项目的结合点事最为重要的,再次方面也需要非常严格的风控团队来操作。国投万和拥有强大的股东支持和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一方面能够得到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的资本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依靠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得到战略投资人的资金,目前开局情况较好,以此来实现更有竞争力的协同发展已经规模效应。 据悉,总裁曾辉毕业于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早前在北京城建集团九公司担任工程管理部副部长及北京北苑家园项目主任工程师,后一直从事于金融投资行业,2009年接触项目操盘,2011年到山西任职担任区域总,因此在房地产金融领域投资管理经验非常资深。曾辉称,国投万和当前致力于在混沌的市场中寻找出有价值的房地产投资项目,专注于投资买地和项目运营。截至现阶段,曾辉在北京共投资过八块房地产项目,例如望京合生汇、麒麟国际大厦等,包括商业区、写字楼和住宅等。2012担任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兴源置业公司副总裁,分管投资以及项目工程运营。 国投万和投委会7人均具有非常专业的房地产行业投资经验和卓越的管理水平,他们曾均在国内外高端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知名房企上市公司工作多年,熟谙国内外领先的房地产金融行业投资模式,因此在房地产金融领域投资、股权收购、城市更新更方面具有非常有优势的基础背景。曾辉介绍,“当前以及未来国投万和将在行业内挖掘、整合、资产收购以及城市更新和不良资产盘活等几个方向进行深耕,通过股权投资以及股权基金等方式来实现超额收益,旨在成为房地产资产管理领域的佼佼者。” 当前,房企发展房地产金融,主要是为了服务于自身,降低融资压力;而金融机构借力房地产企业,则是相中了房企在某些领域的爆发潜力。曾辉表示,“房地产金融在我国仍旧是刚刚起步,监管层对于这一金融创新也是持鼓励态度。”毕竟,房地产企业除了传统的开发贷款以及按揭以外,如何让存量资产流动起来,也确实是迫在眉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