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提出金融的价值观,金融活动有好坏之分,我们很多人认为金融就是为了赚钱。其实金融是从个人私利出发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益,很多人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但是不知道他还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我们的金融目标是更有效的分配社会资源,使每一个人有更多的选择,使跨时间的融资更有效,未来的产品和金融的服务更多更丰富,整个社会它的福利能够上升。好金融活动就是通过整体的创新使大多数人受益,实现了帕累托福利的边界,坏的金融活动是通过这些活动创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使得少部分得益大部分的受损,把这种福利更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这是坏的金融活动。我们要做一个企业,一定要做有责任的企业,要使这个企业的目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的福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资产规模多大,市值多大都不是重要的目标,只是副产品。如果企业把这个作为主要的目标,就不会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也不可能长久的存在,做金融要树立一个价值观,最后就是科技创新的伦理观。 这些科技的变化都是金融创新的,也会带动商业银行发生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也会渐渐的演化成数据化的机构,从组织形式来讲有总行支行,未来总行会越来越大会更加的数据化,分支机构逐渐的萎缩,我们这些分支机构的功能会被移动的服务的客户终端取代。整个的银行体系会日趋扁平化,做商业地产的把房子都租够银行的未来要有一些风险意识。另外还会使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生变化,以前做小微都叫普惠金融,都是感觉一种公益,其实小微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不是一个机构的问题,是一个机制的问题,之所以大家不愿意做小微,因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同样四五个人,我给中石油贷几十亿也需要花这样的工夫,给小微贷的少也需要这么多的工夫,中石油还有国家的担保,所以大家不愿意做小微。现在金融科技给我们创造了机遇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小微我们这些消费金融领域就会成为一个蓝海。这些长尾的区域就会成为未来银行争夺的重大的领域,我们的银行要做好这样的一个应对准备。 第二大家担心监管太严抑制创新,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用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把握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平衡。机构小的时候还在创新,刚开始的阶段,我对你的监管标准松一点,可以给你一些试错的空间,但是我会关注你,一旦你长大,客户达到上百万,你的规模上亿,我就要对你严格的监管。这是一个系统重要性的监管,西方提出的沙盒监管都是这种理念上的具体应用而已。 以下为文字实录: 范文仲: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想金融科技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非常高兴我们今天还提到了一个主题“责任金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交流的主要的内容是金融创新它的技术、风险和伦理。我们谈技术比较多,一会儿我们介绍一下我们在做一个互联网金融的课题,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有一个判断,尤其是对银行业。另外我们要认真的思索一下风险,任何一次的金融创新不是消除了风险而是增大了风险,我们需要更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三个部分就是大家谈论比较少的伦理,科技深刻的改变社会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它是一把双刃剑,会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也会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深刻的挑战,我们要简单谈一下金融科技的价值观和科技创新的伦理观。 这些是金融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兴奋、愉悦、我们很多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些科技变化对我们带来的愉悦上,但是我们要同时关注监管的变化,关注风险。我们很自然的想想就知道如果商业银行变成数据化的机构,监管会怎么办?它肯定也会变成数据化的机构,尽管讨论比较少。我们都谈Fintech,有小部分的人谈Regtech,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真正的监管的科技,它还不是说在我们的技术的基础上小修小补,监管面临着跟商业银行需要颠覆思维的挑战。我认为监管在未来也会数据化的管理机构,它会变成金融体系中最大的数据中心,未来会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平台要有监管的接口,监管机构要有权力进入金融科技的数据平台。以前我们是规范资本充足率和一些表的指标,我们现在进入到交易层面了解这个机构的整体信息,未来的运用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平台也要导入监管的节点,所有的数据都汇集到管理部门,让他们对整个的金融体系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金融监管会变成一个大数据中心。它会从大量的信息噪音的背景下智能有效的搜索到信息,传递到金融的监管中台部门是信息的分析部门,我们看到监管都是报表报告,但是在未来监管结果将不再是报表报告,而是一个监管的图景,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动态的图形。 未来我们处理客户的成本不再是问题,我们就要使客户在这个平台上黏性越高越好,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全面的精准画像。银行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商业银行就不是传统的信贷的中介,更像一个大数据的平台,还有一个金融的社区,让越来越多的客户生活在一起,非常幸福的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的甚至非金融的消费。这样,银行未来跟互联网的目标没有太大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