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前十大券商的主承销收入几乎占到全市场的60%,集中度也显著提高。 房地产行业也是颇具金融属性的行业,成为超发货币的源泉和归宿。不过,房价持续近20年的上涨,一定是在累积风险,它是货币膨胀的源泉,同样也会成为货币收缩的黑洞。201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突破13亿平米,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接近17亿平米,难道2018年会达到18亿平米,2020年达到20亿平米?凡事都会有极限,2017年第四季度房地产增加值的增速只有4.8%,也就是说,绝对数还在上涨,相对数已经在回落。我的判断是,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会出现负增长,房地产行业同样会步入存量主导时代。因为自2015年开始,居民房贷规模增速大幅提升,居民买房大幅加杠杆,说白了,就是透支未来。购房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如果房价走L型,房地产销售规模将大幅下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就会大幅上升。 信息服务业:步入存量博弈时代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 不过,从信息服务业的细分行业看,并不是一荣俱荣的格局,而往往是此消彼长。比如,从全社会广告投放量的分布看,平面媒体的广告占比越来越小,立体媒体的占比不断上升,但立体媒体中,电视广告的占比在不断下降,网络媒体的占比不断上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lixunlei。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我国在过去10年中,有过两次非常明显的逆周期政策刺激,一次是2009-10年的两年四万亿政策,另一次则是2012中期-16年中期实施的加杠杆稳增长政策,包括基建投资提速、房地产刺激、PPP加码等。其代价是国企、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杠杆率水平都大幅上升。 2009年,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速创出18.9%的历史新高,到了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速只有6.6%,2017年则降至4.3%; 根据TalkingData的数据,2017年,移动效果广告点击总量相比2016年增长超过17倍,其中iOS平台点击量同比增长1776.2%,安卓平台点击量同比增长366.2%。广告投放载体的变化,反映了人们获取信息或交流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社交活动主要的渠道,智能手机成为多功能的生活和工作工具。 例如,2017年中国二手车转移到消费者手上的交易量只有700多万辆,不足当年新车销量的25%,而美国二手车交易量是新车销量的两倍,即美国二手车交易的活跃度是中国的八倍,这或许意味着未来中国消费者对乘用车更新换代的需求空间非常可观。 2017年GDP增速从2016年的6.7%这一底部回升到6.9%,这应该是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经济增速回升。为此,不少人看好周期性行业,认为2016年是经济见底、新一轮周期的开端。从股市表现看,从去年至今年2月之前,大型银行股和地产股表现也很强劲,而2017年周期性行业的股价也有不俗表现。那么,今后中国经济将继续回升还是回落,哪些行业会走强,哪些行业将走弱呢?其实,宏观数据已经提示答案了,只是大部分人只关注总量数据,却忽视了分项数据的变化。 无论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基建投资,从投资区域的分布看,投资重心都开始从中心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延伸,这与人口流向恰好相反,说明未来的投资回报率不容乐观。通俗地说,好赚钱的项目肯定是先投资的,越到后面,投资收益就越低,规模经济的效应就越差。
从当今宏观数据
高成长未必能获得高回报 汽车业: 那么,金融和地产难道就从此一蹶不振了吗?这倒未必,金融和地产行业仍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力,只是因为当前的体量已经足够大了,已经透支了未来,因此,它们未来对GDP的贡献占比估计还会回落。就金融业而言,2015-2016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4%,这一比重明显过高,因为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80%左右的英国和美国而言,金融业的增加值占比也分别只有8.1%和7.2%;日本作为制造业大国,第三产业占比为72%左右,但金融业占GDP比重也只有5.7%左右;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只有51%,金融业却要占那么高的比重,显然存在很大隐患。 新的技术发明和创新,使得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和变换。比如,在短缺经济时代,大型百货商店是最佳的商业模式,之后改良为连锁百货,再之后流行的是超市、大型家电连锁等。但随着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的崛起,无论是传统零售模式的还是较新颖的零售模式,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今,这些超大型线上零售平台又开始大肆并购百货和超市,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零售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