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去杠杆主要发生在金融市场,体现为货币增速M2大幅下降,但经济还在加杠杆,社融增速还有12%。但如果金融市场持续收缩,银行的总资产增速下降,那么融资增速也必然会下降,最终会传导到经济去杠杆。在18年1月,银行总资产增速降至7.4%,相比去年同期几乎腰斩,而社融增速也创下11.3%的新低,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正式步入实体去杠杆阶段。 4.2 居民和政府部门融资需求回落 从银行表内资产比价的角度看,当前10年期国债利率在3.9%左右,较考虑资本占用和税收的房贷平均利率高出100BP,具备明显的配置价值,为何未见配置资金大举入场?主因在超储率低位的格局下,居民部门信贷高增和地方债挤占了大量配债资金,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状况来看,15年年中起金融机构住户贷款同比增速由15%升至最高25%,带动债券投资同比由16年5月的39%降至目前的18%。 随着房贷利率提高和地产销售下滑,居民部门新增信贷趋降。居民房贷利率在17年4季度已经升至5.26%,相比17年初相当于3次加息,18年大概率进一步上行,若上行至5.5%以上,则相当于经历4次加息,在抑制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大背景下,居民部门举债随时会有大幅萎缩的风险。 17年地产销量增速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三四线城市,但18年三四线地产增速趋降。一是去库存不再是核心目标,住建部棚改目标比17年略有下调,而且不再强调货币化安置;二是许多二线城市销量大幅下滑之后,迫于财政压力开始松动限购吸引人才,购房需求回流一二线;三是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过后,从基本面看长期缺乏人口、产业、教育医疗等配套支持,长期不具备投资价值;四是房贷利率大幅上升,首套房贷利率从17年初的85折变成18年初的上浮1-2成,居民举债遇阻。 PPP管控,地方债务置换收尾,政府融资需求趋降。第一,2017年11月,财政部和国资委相继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92号文)和《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192号文),要求在18年3月底之前清退不合规项目,对央企开展PPP项目进行规范,要求统一审批,提出规模上限,杜绝明股实债,实行终身追责等,而央企在PPP成交金额中占比过半,监管从严下参与难度增加,PPP野蛮生长时代或将告终。第二,地方债务置换将于2018年结束,剩余额度1.7万亿,较2017年置换额大幅下降。第三,央行资管新规的实施将加大基建平台类非标的发行难度,约束政府部门表外融资。 4.3 社融向下接轨,债市已至拐点 若用社融代表资金需求,M2代表资金供给,社融余额增速与M2增速之差则可以衡量资金的供需强弱,其与利率走势应呈正向相关。事实上,2010年以来社融余额与M2增速差与十年国债走势正相关,且领先约三个季度。 16年一季度以来,居民加杠杆推动社融增速企稳回升,社融与M2增速差开始回升;二季度以后央行逐渐开启金融去杠杆,导致M2增速不断走低,进一步推动社融与M2增速差上行。这又导致了16年四季度起,债券开始大幅调整。 本轮债市调整中,社融与M2增速差已在17年三季度见顶,由最高4.19%下行至18年1月份的2.7%,下行趋势已经确认,随着社融增速进一步下滑,增速差有望进一步下降。按照滞后三个季度的规律,利率拐点在18年一季度,这意味着债市已经进入拐点期! 总结来看,对应目前中国经济主体的各种融资中,企业融资已经大幅萎缩,政府融资明显受控,而狂飙猛进的居民融资也是强弩之末,这也就意味着18年的实体融资需求将大幅下降,与之相应利率也将步入下行拐点期,当前的债市具有巨大的配置价值! 观点回顾>>> 姜超:春节消费分化资金短期稳定 债市已至拐点期 姜超:房价由上涨转为下跌对消费形成负面冲击 姜超:春节消费差强人意 举债买房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出 姜超:物价走势分化社融增速新低 债市坚定配置 姜超:四大因素将致中国债务扩张速度大幅放缓 (责任编辑:DF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