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控股在2017年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出让5个项目公司,获得了33.3亿港元的税后利润。深圳控股董事会主席吕华告诉第一财经,“深圳控股早些年就制定了聚焦一二线城市,退出三四线的战略性安排,目前三四线城市土地的退出计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缓解差异化调控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房企注重全国化布局,向更低能级的城市下沉。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便认为,从一二线到三四线,均衡布局是穿越房地产周期和大小年的有效方法。 2017年起,作为长效机制的关键,住房租赁业务已经在一线城市广泛开展,在深圳,已有多个销售新项目转成长租公寓,以租代售。今年,住房租赁业务将深入到二线城市,2月,南京也完成首次出让纯租赁住房用地工作;武汉市2018年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工作会提出,今年将进一步推动租赁住房项目落地,推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从大逻辑来看,国家强调“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企做出的战略和布局选择均围绕此逻辑。 三四线楼市有过沉郁的时候。2014年,多个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表现低迷,不理性投资过后导致库存高企、去化困难,导致开发商资金紧张,降价甩货,彼时此类新闻常见诸报端。华南一家著名房企光耀地产便是倒在此轮危机中。 此时,“房住不炒”依然被强调,昔日以开发销售为主的一二线城市已变成住房租赁事业实践的主场,即使只重仓深圳的开发商都去一些四线甚至五线小县城拿地,“包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布局的整体下沉既成事实。 吕华对第一财经表示:“城市房价长期看人口,三四线城市人口长期呈现流出趋势,地方并不具备房价长期上涨的基础。从刚需角度来看,三四线城市是供过于求的,只是这两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房产的资产属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