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去年以来,很多城市对一些炒房团伙进行了刑事打击。因伪造身份证明、收取“茶水费”而遭刑事拘留的情况不在少数。
今年“五一”前,住建部约谈了10座城市,海口位列其中,8月17日,海口等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被住建部约谈。4个月里,海口两次被住建部约谈。 除了造谣,很多机构和个人直接造假。山西3名房产中介员工2017年帮助“卖主”伪造户口簿、身份证等材料办理公证手续。随后,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被刑事拘留。 中原地产首 席分析师张大伟说,“逢涨必查”成为2018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重要主题。据他分析,出现持续需要抑制房价以及加码调控的原因有4点:一是买房依然可以赚钱;二是地方政府主动调控欲望不强;三是门关得越来越紧,但经常开窗户;四是调控只关注了控,调做的非常少。
2017年,经上海警方侦查,7名房产中介人员为提升个人房产销售业绩,恶意编造、传播“购房信贷新政”谣言,涉案人员被刑拘。 但他同时也认为,炒作背后可能确实有强大势力的介入,仅仅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容易被非市场力量规避,不能控制局势和达到调控效果,迫不得已只能采取强力手段。
去年5月,武汉市房管局对涉及违规的146家开发商和167家房产中介进行了信用扣分等处罚,22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武汉对楼市整治的一个重点是违规收取“茶水费”,其指开发企业置业顾问利用掌握房源的便利,收取除房价款以外的其他费用进行非法牟利。
房地产领域的炒作行为可能涉及哪些犯罪?有法律人士撰文称,如果编造各种关于房地产价格暴涨或炒作关于房地产的虚假概念的信息,引起大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如果雇人聚集当托,制造抢房效应,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涉嫌扰乱社会秩序罪。 对炒房团伙的打击其实一直没有间断过,监管部门不仅从房产交易的两端限制炒房,在金融政策上也对炒房团伙的资金来源进行限制。
楼市进入“逢涨必查”时代
7月初开启的房地产市场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重点打击的第 一项便是“操纵房价房租、捂盘惜售、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抢房假象、哄抬房价、违规提供‘首付贷’等投机炒房团伙”。
8月26日,海口市相关部门发布通知称:具备预售(现售)条件及有未售房源的商品房项目,9月28日前主动核实成本,调整价格,重新申请价格备案。备案后6个月内不得擅自调高备案价格。
除了正常的行政处罚手段,从去年开始,刑事打击渐渐成为针对炒房者的“杀手锏”。 北京盛廷律师事务所王少光律师解释说,收取“茶水费”的行为涉嫌违反《刑法》中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有关规定。公司、企业以及非国有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2017年11月,住建部会同人民银行等部署规范购房融资行为,其中包括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违规提供购房首付融资;严禁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提供“首付贷”等购房融资产品或服务等。半年后的2018年5月11日,住建部、公安部等部门要求防止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炒房投机。(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36期)
7月底,中 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与此前“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相比,语气措辞之严厉,实属罕 见,也表明了中央对稳定房价的决心。 对炒房行为进行刑事打击,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建议谨慎使用。 一位房地产市场观察人士说,强力部门介入调控,在2015年股市领域也发生过,当时查处的是市场上的恶意炒作,但通过强力手段介入经济调控,不应变成常态,否则对市场的长期发展可能是致命伤害,需要谨慎使用。 该相关人士认为,对于投机者的调控,相当于对楼市釜底抽薪,极大地控制住了非刚需,将会使楼市迅速降温。
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中,海口以19%的同比涨幅领涨全国。 “楼市更需要的是调控的长效药。”有相关人士表示,针对部分房价仍有上涨的城市来说,“精准化”调控手段会陆续出台。
海口连续被约谈是2018年以来楼市调控趋严的缩影。有机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高达192次,比去年同期的116次多出65%,创历史新高。共有73个城市出台调控政策,包含限购政策135条、限贷政策176条,51个城市以及海南全域实行限售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