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近两年时间,特色小镇建设经历了从热潮、规范到产业落地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地方层面,各省份也相应地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规划,并先后设定了建设目标,同时出台了配套政策进行支持。 2018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到建立规范纠偏机制,包括规范省级创建机制和优化部门创建机制。 《通知》要求,在创建名单中,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过高、有房地产化倾向的不实小镇,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市县通过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建设的风险小镇,以及特色不鲜明、产镇不融合、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小镇;对创建名单外的小镇和小城镇,加强监督检查整改。 此次下发《通知》明确了特色小镇不“一次性”命名的机制,“统一实行有进有退的创建达标制,避免一次性命名制,防止各地区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与纠偏。” 两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据《中国房地产金融》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各部委共出台11条相关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在首批特色小镇推出两周年之际,政策助力推动背后,特色小镇之路将走向何处? 产业立镇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设置标准,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引导。”同年7月,住建委、发改委、财政部更是于《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通过产业发展,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村发展效果明显。” 在对产业的扶持上,各地都有明确发文。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曾于2015年6-12月间先后发文,扶持时尚、文房、木雕根雕石刻等产业的传承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针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发文指出,“建设一批主题农业创意园、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和农业特色小镇。”贵州省则结合了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留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六型”示范小城镇特点,紧紧围绕“绿色”主题,建设了一批富有个性又具有共性的绿色小镇。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2016年10月10日,住建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联合发文要求,“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申请和使用,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又印发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意见。 公开信息显示,河北、安徽、山东、海南等都分别设立了投资基金,天津市在《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指导意见》中提出按照一年期6%贷款利率,对每个实力小镇基础设施贷款给予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贴息扶持,对每个特色小镇基础设施贷款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贴息扶持。 除此以外,各地给出的方案还包括奖金奖励、财政补助、税务优惠等方面。如河北省指出省级财政将用以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资金,优先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贵州省提出在年度财政预算时要安排小城镇建设发展专项资金;西藏自治区财政更是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安排10亿元启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方政府也在用地指标上给予特色小镇一定倾斜。浙江省明确,特色小镇建设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大大简化了流程;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则按60%给予配套奖励。 9月28日,发改委下发《通知》明确,产业立镇作为指导原则之一,“把握内涵、纠正偏差、正本清源,坚决淘汰一批缺乏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和小城镇。” 政企联手 至于具体到特色小镇的创建流程中,则是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指出,要求相关单位共同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组织实施“千企千镇工程”,鼓励市场、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特色的建设之中。 此外,还特别要求,“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强化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力度,积极组织引导特色小(城)镇参与结对工程建设,做好本地区镇企对接统筹协调。”“各地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和组织本地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结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把企业转型升级与特色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房地产金融》记者查阅公开信息了解到,部分地方政府展开了对接工作。如在江苏特色小镇第二次创建工作推进会暨银镇对接会上,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行江苏分行、省国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总规模1000亿元的江苏特色小镇发展基金落地。5家商业银行与22个小镇签署了556亿元的融资项目。重庆市组织召开“千企千镇工程”进重庆—重庆市特色小镇(街区)政银企对接会,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沟通特色小镇建设供需各方,开拓企业成长空间,畅通资金流通渠道,实现政银企的互利共赢。 近年来,地方政府也通过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来吸引社会资本。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项目管理库数据显示,经过清库“体检”之后,7771个入库项目中,特色小镇PPP项目大大缩水,仅有36个。而在2017年年底,这个数字还是321个。 从分布范围上来看,特色小镇PPP项目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西省、湖南省、云南省等,总投资大部分在50亿元以下,仅有3个项目总投资在50亿元以上。其中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泗河源头幸福健康特色小镇PPP项目总投资规模达93亿元。运营模式方面,BOT运作方式占主导地位。目前特色小镇PPP项目处于准备阶段的项目为5个,采购阶段10个,执行阶段21个。所属行业上,城镇综合开发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