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美国要搞财政刺激,要搞减税,全球总需求扩张给商品市场带来的影响。美国债务的扩张、财政的扩张最后会转化成美国的总需求,美国总需求增长下美国供应是不足的,所以他的总需求扩张一定会转化成生产国家的外围总需求扩张,进而就转化成生产国家的订单,进而就会转化成生产国家对于基本原材料的需求,最后转化成推动力。美国减税或者财政刺激会带来商品价格上涨,完全是基于这条线来思考的。但这条线的前提条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是特朗普左手的牌,你没有看见特朗普右手的牌。 美国货币政策做了剧烈的修正,索罗斯讲全球经济化的时候就说过,包括中国现在中国高层,包括当下都一致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带来共赢的价值观,带来中国也赢美国也获。当然单纯看这个观点的话,似乎很正确。外交部发言人也曾表示,中方获得了全球的收入,通过劳动生产加工制造获得了顺差。但美国强大的金融跨国企业、华尔街还有美债清算结算系统,导致的结果是美国资本端上又分配了整个财富。听起来似乎很公平,但几十年前,这几位经济学家,包括克鲁 格曼都分析过,并不是这样,因为忽略了最主要的信息就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带来的分工下,会不会带来各个国家因为不同分工进而造成国内分配不均衡?美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过渡的国家失去了实体经济,比如说美国的底特律工厂彻底消失被中国拿走,表面上看变成华尔街富裕起来了,底层工人丢掉收入。但美国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索罗斯解释,华尔街不断的强大、金融的不断强大会造成贫富进一步拉大,最后会引发谁掌握选票。索罗斯先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就是民粹主义的大幅度升温。 未来两年中国基本上会复制朱总理当年的“防风险”路径 大胆推测,未来5到10年全球都是一个逆全球化的过程。美国并不像我们猜的孤立主义,美国要玩的是“重塑朋友圈”。所以现在美国在谈判,韩国谈定了,日本、墨西哥搞定了,加拿大也在谈,最后转向欧洲,欧洲现在也在摇摆,各自在玩各自的朋友圈。单一全球化到多极的关系已经在形成,这个情况下我们资产的框架就会有很大不同。 站在前任肩膀上看很多问题可能更好。经历过当年这些事情的老人们,他们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处理同样问题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方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大部分人在过去20年只是经历了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全球化过程,习惯性的会形成全球共治的概念,欧洲会复苏、日本也会复苏,习惯上会从大类资产的关系做经济复苏的判断。然而,目前现状是新兴市场的风险该爆还是爆,从巴西、阿根廷、土耳其……挨个爆。特朗普政策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构下所有收入进行了重新分配。 2018年全球市场波动率非常大,今年市场在做一个交易,并不是赌美国股市会进一步上涨,而是一直在买保险交易。为什么?利率的抬升,美债不断上升到3亿后,最终一定会对全球权益造成重大冲击。今年2月开始新兴市场率先出现风险,美国比其它国家稍强一点,10月第二次冲击再次来临。 商品市场将陷入低波动率状态 像这个图,单看左手没有问题,一定会转化成我们海外的需求,也就是美国海外供给。但当特朗普右手加进去的时候,会发现美国总需求扩张会造成美国供给不足。 民粹主义有一个好听的词“爱国主义”,所以看到2008年次贷危机崩盘以后,美国已面临以上问题。在过去20年全球经济化的繁荣期间,美国过强的金融造成了内部的失衡。2008年开始美国就开始进行对华尔街约束、金融监管加强、房地产调控等举措。特朗普上台,民粹主义升温。过去十年美国做了这样的回归,并且是不得不做的。因为用克鲁 格曼的话,各国彼此之间我们是竞争关系,没有你好我好他也好的事情。未来全球经济化一旦出现裂痕以后,或从你好我好他也好逐步转变成我好是我好,你差是你差,我若变更差,你会变得比我还差。去年到今年全球各国大类资产各个国家金融关系就是这样。 以前的分析框架结构要变一变了,逆全球化被撕裂以后我们会面临什么情况?你的过剩还是你的过剩,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约束你的供给端,必须淘汰一大部分人,但同样也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均衡。负债必须降下来,杠杆必须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能有好日子吗?金融有好日子吗?证券市场会有好日子吗? 责任编辑:张瑶 近几年中国一直在处理债务和杠杆问题。2006年到现在位置做大做强金融带来的结果是资产价格疯长、财富分配不均衡,简单讲金融并不可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的本质是贪婪的,债务和杠杆的本质是贪婪的,所以债务不可能无限扩下去,最后都会有再分配的过程,全球都一样。未来几年中国会怎样?做好苦日子的准备,中国将继续会去杠杆、降低负债率、控楼市、控金融市场,所以企业要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过去几年赌国运、赌政策或许做对了,但接下来,不能再赌了!
SMM10月19日:在上海有色网举办的《2018中国有色金属年会暨2019(SMM)金属价格预测发布会》上,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经理、冲和投资董事、宏观策略总监 付鹏表示,市场高估了我们看到的这两年的“乐观假象”,讨论经济和商品之间关系更多是从需求层面考虑。这两年看到的大宗商品远远要好于我们感受到的风险,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2016年启动了供给侧改革。过去几年赌国运、赌政策或许作对了,但接下来,未几年中国将继续去杠杆、降负债率、控金融、控地产、回归实际,企业要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不能再赌了! 美国政策转向、民粹主义的大幅度升温背后的原因 需求增量准确说应该没有之前那么高的增量。原油将直接作用在货币政策在利率上,导致利率大幅度抬升,资产投资回报率,也就是实际经济的增长需求,不能再往上推动的时候,就是刺破泡沫的开始。中国未来有没有类似2002年给我们总需求增长的一个好机会?在未来几年去债务、去杠杆下,面临的挑战还是较大的。 特朗普政策带来的结果是逆全球化逻辑 把资产未来几年大概划一个区分,权益、利率、能源是一块,商品属性和宏观的关联度越来越多淡化。 可以这一理解新兴市场,如果市场不增长永远都存在债务问题,今天面临的问题是美国强劲并没有带来收入增加,负债问题就会导致新兴市场问题挨个爆。中国也存在一样的问题,只是我们没有像他们那开放地进入市场。2015年以后中国进行资本管制,令国内再处理债务和收入关系的时候,更好的组织方法。由此可知2016年供给改革是为了化解债务而制定的政策,简单的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行情跟1999年也一样。 而目前,国际市场上的油价差不多在10元价差左右,油铜比30多,直接带来的结果是利率冲击。历史会不会重复?会。 2014、2015年开始,中国大维度进入了一个4万亿带来的刺激中,单负面效应也逐渐体现出来。2014年以后到现在为止,中国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去债务、降杠杆,如何把泡沫在可控的范围内逐步爆掉。因为2014、2015年最大的负债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开始加息! 逆全球化会发展到什么状态? 未来格局如何? 我们一直讨论铝的话题,例如特朗普征收铝关税,带来的结果是美国铝大幅度的升水提升,下游用产品价格上涨。但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美国人仍然做出了他们的选择,这就典型的民粹。但作为金融市场,一定要冷静看待所有问题。 经济到底怎么样?全球经济没有太大的量,经济增长动力和潜力一直是在过去差不多六七年过程中存在着问题,正是因为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问题,全球的总蛋糕分配才不够,所以导致了在当下,各国迫于自己的民粹主义保护各自国家的收入。 商品交易选择更深层含义 1998年到2000年,本质上是通过行政性的手段约束供给端,使供给曲线收紧以后,价格回收带来行业利润抬升,进而化解过剩产能行业的负债。这页也是过去两年大家经历的。 供给侧改革到底怎么解读?因为价格的单纯上涨,会使得大家有一种感觉——价格上涨优势来了。但很明显跟你的体感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原因是价格上涨更多来自于供给端,而你的体感感受到的是需求端。所以近两年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例如说黑色行业链日子过的很太舒服,一年赚几个亿、几十亿!但要明白的是,这两年赚的钱其实不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到了赚钱的维度,更多的是这两年政策给的。 去债务、去杠杆、控金融、控地产、回归实际,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他的所有事从逻辑上都对。剩下的就是你还要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