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地产商5年沉浮录:重塑的权力格局下,演绎出怎样的故事?(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9-04-19 12:04
恶魔高校 you are my everything 徐小明博客新浪博客 七大罪第二季 张述 高铨 heartbeat 气球歌词 开滦股份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认为,央企的人事变动与中央各部委的人事变动有直接关系;此外,以前的央企地产商氛围比较偏向民企,管理相对松散,这使得他们相对有活力。但也出了一些问题,整个管理层被整肃。新的人进来,旧的人离开,这很正常。

  深圳知名房地产研究人士徐枫则认为,央企重要的是资源,不一定是“人力资源”;人事变更不会停息,目前只是相对稳定。

  制度之辩

  一名前央企地产商人士谈起老东家,仍然觉得“可惜”。他认为,人事动荡和纷争,影响了央企地产商的业务发展。

  在徐枫看来,人事变化要看变化的层级和效应,企业本身应拥抱变化。人事动荡不一定影响战略,但会影响执行。

  她认为,“央企过去5年在规模上的保守,与人事动荡有一定关系,但更深层的是制度因素。”

  黄立冲亦指出,过去的2013-2017年是中国金融加杠杆的五年。这种环境下,房产价格不断升高,民营房地产公司比较激进大胆,加上P2P各种金融产品,比央企、国企更有冲劲。“国企受制于责任制、激励机制,是不敢在这种环境下加杠杆的。”

  而且,这段时间的融资成本客观来说是比较高的。按照国企的机制,也不可能通过高成本融资来做高风险的扩张。因为扩张成功了,个人未必有什么好处;扩张失败了有很大的压力,要承担责任。因此,国企的特征导致市场在加杠杆时,它是比较保守的。

  一位从央企跳槽至民企的开发商高管深有感触。他曾在十年前建议前东家、一家央企地产公司在广州(楼盘)珠江新城大幅拿地,但被否决;之后他辗转三家民企,带领其中一家公司利用过去三年的环境,冲进了千亿俱乐部。

  另一位央企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这几年市场中出现了很多收购机会,但央企不敢像民企那样高溢价去拿,否则可能导致“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的诘问。

  此外,像恒大、碧桂园、阳光城(000671)等民企,以及万科、金地等过去几年都推出了高股权激励、跟投、合伙人制度,大大促进了规模的增长。而央企普遍缺乏类似激励机制。一位央企地产掌门人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央企管理人员的薪酬太低。

  以近年尝试推出股权激励的保利、招商为例,相比民营房企的激励微乎其微。

  “跟投、合伙人制度,难免有所谓的利益冲突问题、少数股东侵占权益问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种制度也是有瑕疵的,在市场下滑时,会引发风险。”深圳一家房企董事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

  “央企、国企很难有这类机制,因为很容易被其他没有得到利益的人说闲话。”黄立冲认为。

  不过,他们亦指出,央企的保守于防范风险有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央企追求的是稳定、长远发展,能够穿越每个经济周期。”接近保利的人士表示。

  颜建国称,中海始终把净利润稳定增长排在首位,注重盈利水平的稳定提升,同时规模与效益兼顾。

  重新出发

  风水轮流转。

  权力结构趋于稳定的央企,在2019年开始重新发力。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房企销售排名中,保利发展超过融创升至第四,且与第三名恒大只差98亿;华润置地冲到了第八。

  他们在规模和行业排名上有更大的进取心。保利提出了“重回前三”,招商蛇口去年排名12,今年目标进入前十。

  如果扩大到整个国资,深圳国资背景的万科也可能超过碧桂园重回第一。这意味着,房企前十要重新排位了。

  “事实上,从2018年央企、国企就开始重新冒起了。这跟金融成本有关,房地产最重要的比拼之一就是融资成本。”黄立冲分析,在国家降杠杆背景下,很多房企面对的根本不是加杠杆、去杠杆的问题,是根本没有办法获得融资;同时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成本、资金成本价差越来越大。

  对于融资成本低的企业而言,可以坐拥很多房产的同时获得不错的回报;成本高的可能会亏损、倒闭。

  财报显示,中海、华润、保利、招商、万科的综合融资成本在5%以内,华润和中海更在4.5%以内。

  民营房企中,能与他们相媲美的几乎只有龙湖一家,2018年龙湖的融资成本为4.55%;其他如碧桂园、融创这类大型民营房企,融资成本普遍在5%以上,恒大的融资成本更高至7%以上,与公司发行了多笔美元债有关。

  此外,央企普遍净负债率很低,在30%-40%多,可以有加杠杆的空间,去逆周期并购。

  在面向未来的竞争中,央企和国企还具有更强的拿地、资源获取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拿到更便宜的钱、更便宜的地。

  甚至可以避开土地市场的规则,不需要公开招拍挂拿地,而是直接和地方政府合作,比如招商蛇口在蛇口的旧改、华润在南山的深圳湾综合体运营项目,都是与政府合作的。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像中海、招商这类央企,更多地绑定集团协同发展,中海依靠中建集团的产业新城项目获取资源,招商借着招商局深度布局港口运营,发展邮轮产业。

  在行业的调整周期中,央企地产商呈现出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发展的潜力。

  记者统计房企布局城市发现,央企几乎都只进入了几十个一二线城市,加少部分三线城市,而且都在主流城市群和都市圈内,这些城市在最新一轮楼市回暖中跑在了前面。

  在未来的运营业务上,央企获取资源的能力、扩大规模的可能性也都会超过民企。

  黄立冲称,“央企未来的策略是紧跟国家政策,做政策鼓励和要求的事情,对商业利益追求减少,这可能令他们的回报降低。”

  民营地产商们也感受到了压力。房地产开发主业之外,纷纷加码商业地产、长租公寓、物流仓储等空间运营,挖掘新的增长点。

  碧桂园、恒大、融创、宝能更纷纷开拓新产业,介入了新能源汽车、文旅、机器人等领域,意图在房地产的下半场,继续维持自己的“江湖地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 家门口新晋赏花打卡地!不但有花海还有江南水街
  • 十城限售令到期,未来楼市走势如何?
  • 城市住宅供地将“该快的快、该停的停”
  • 柔美温馨简约家居装修
  • 重磅!北京新房或将强制上保险,开发商一次性交清
  • 用香薰蜡烛点燃生活仪式感
  • 鹤岗房价从每平4000元降到350元,三四线楼市就此哑火了?
  •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