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 南方网首页>房产> 楼市评论
新型城镇化应产城融合防止“空城” 2013-04-12 09:41:47 来源: 南方日报网络版 暂无网友评论
经济企稳回升之中,各地寻找新的经济扩张驱动力迫在眉睫。城镇化被中央和地方寄予厚望,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未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同时建言称,新型城镇化应“产城结合”,防止出现造城运动,形成“空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城镇化的话题有被房地产行业绑架的嫌疑,一些舆论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为房地产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形成有效需求支撑下的房地产有效供给,但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房地产商不应幻想劫持新型城镇化为自己代言。 而在广东,由于城镇化率本身相对较高,未来城镇化发展速度也会更快一些。专家表示,当大量外来人口变成了城市居民,一方面给房地产业带来机遇,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投入,让人民安居乐业,如建设保障性住房等,这就不仅仅是房地产的问题。 没有产业支撑只是“空城” “如果一座座新城镇房子修得很漂亮,但社区人却寥寥,那么这绝对不是新型城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新型城镇化提出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中央多次表态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城镇化大趋势的市场背景下,各地热衷于新区、新城的报批,一些新区、城市副中心规划大批量出台。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大量楼房供应随之来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在缺乏产业导入与支撑的前提下,不少城市出台新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此为基础开发产业新城。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操作上中小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更多的只是以产业新城为名直接进行房地产市场开发‘造城’,‘加快’所谓城镇化进程。”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向南方日报记者指出,这样的“被城镇化”导致市场供应没有办法顺利去化,或者卖出去的房子由于配套不全等原因没有人居住成为“空城”,这会助推这些城市面临崩盘的风险。 如何避免“空城”出现,张宏伟指出,首先应调整与改革地方政府业绩评价指标,弱化GDP等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导向的指标,强化一些新型的集约型的经济评价指标,比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等。 “通过评价指标的调整,避免一届政府任期内通过规划、房地产等短期内刺激动作做出政绩,而不顾城市、资本、产业与人口的协调发展。”张宏伟称。 “发展产业新城,要产业先行,切实做到‘产城融合’。”张宏伟进一步指出,城镇化和工业化要同步推进,依靠产业的发展支持城市的建设,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样相互的互动与推进,才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防止产业新城泛滥的最有效方法。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考察时也提到,城镇化要有产业作支撑,实现产城结合。“进城的农民有就业能创业,生活就会安稳,城镇化就能走得更扎实。” 作为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沿的广东,其在《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亦提出,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70%。除了数量,未来广东推进城镇化将更加重视质量的提升。 广东省在规划中表示,部分城镇产业结构失衡,低端产业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偏低,制约了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 《规划》对产业项目相对较弱的粤西城镇群提出,要重点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工业新城,积极发挥大型项目对粤西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作者: 刘晓静 1 2 下一页 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