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市房企谁在赚钱?谁在陪跑? 进入5月,不少上市房企先后发布关于分红的公告。外界再掀波澜,同样辛苦经营一年,究竟谁在赚钱?谁在陪跑? 尽管规模与利润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但长久以来房企对于规模的热情远甚于利润。规模驱动之下,利润数据难免缺乏可看性。结合上市房企公布的数据,中国网地产以销售额(含权益)超过100亿元(包含100亿元)的房企为样本,选取其中的88家典型房企进行了综合分析,试图揭开房企的盈利真相。 57家房企增收不增利,低利润之痛渐成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在88家典型房企中,2018年仅有15家房企出现增收不增利。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猛增至57家,直接翻了近3倍。 具体来看,在TOP10房企阵营中,2019年共有7家房企出现增收不增利,分别为万科、中国恒大、融创中国、碧桂园、、、远洋集团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个位数。在销售额实现500亿元的准千亿房企中,共有17家企业,首创置业、越秀地产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是个位数。 根据杜邦分析,可以将净资产收益率拆解为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部分。其中,房地产行业的净利润率逐年下滑,在2017年-2019年依次为15.64%、14.36%、11.91%;同一时期,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22、0.203、0.209。 基于上述趋势,在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双双下行的背景之下,要想保障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少房企纷纷借助权益乘数。以德信中国为例,在2019年的销售额为450.77亿元,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1.58%,但其权益乘数高达15.61。与德信中国销售额相近的是保利置业,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28%,权益乘数只有4.93,不及德信中国的零头。 众所周知,权益乘数主要反映企业财务杠杆的大小,权益乘数越大,股东投入的资本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越小,杠杆越大。显然,杠杆存在一定的边界,无法持续放大。 在两会期间,中央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强调“六稳”,进一步“稳杠杆”。言外之意,房企加杠杆属于逆势而为,被推高的恐怕不只是杠杆,还有隐藏期间的巨大风险。 在“稳杠杆”的宏观大势之下,叠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房企顺应形势,提出降杠杆,同时加强现金流管理。万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祝九盛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就指出,疫情的影响最终就体现在现金流方面,对现金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由于销售减少,导致销售回款减少,疫情也增加了相应的防疫成本。总体来看,这次疫情对公司的影响相当大,销售回款大幅下降,并且也给未来1-2年产生了远期的结算压力。 受此影响,尽管万科坚持现金分红,但考虑到疫情的不确定性仍希望多保留现金在手上,其今年的分红总额和上年一样,为118.1亿元。 后规模时代,拿什么来拯救ROE成为众多房企不得不面对的灵魂拷问。尽管利润下行,房企仍要有所作为,而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且为客户创造真正的好产品、好服务将是重要的应对策略之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