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金融数据受疫情影响大吗?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22-04-05 22:36
cf英雄武器 男歌手排行榜 一体机推荐 纯电动汽车排名 穿越玄幻小说 美国av女星

  本文来自:志明看金融,作者:廖志明

  核心预判:依据过往信贷投放规律及行业观察等,我们预测22年3月新增贷款2.8万亿元左右,社融3.85万亿元。3月末,M2达248.7万亿,YoY+9.2%;M1 YoY +4.3%;社融增速10.3%。

  疫情虽对信贷投放有不小的影响,但预计3月信贷投放较好

  疫情多发对3月信贷投放有一定的影响。3月国内疫情多发,包含深圳、上海等重要城市采取了近似“封城”等严格防疫措施,由于其经济体量较大等因素,引发了市场对3月金融数据的担忧。我们认为,疫情对部分区域银行信贷投放造成较大的影响,但也无需高估其对全国总体数据的影响。2021年深圳人民币新增贷款9126亿元,上海市则为1.03万亿元,合计占全国增量的比例达9.7%。此外,考虑到苏州疫情的影响等,我们预计疫情及严格防疫措施会对信贷投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政策发力,预计3月信贷投放较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3月16日国务院金委会专题会议强调,“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3月21日国常会强调,“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由此可见,今年货币政策重心在扩大信贷投放上。

  料3月新增贷款2.8万亿左右(21年3月2.73万亿,2月1.23万亿),同比小幅多增。3月底,短期限转贴现利率走高,小幅高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水平,这反映了3月信贷投放好转。政策发力下,我们预计3月份六大行及政策性银行新增贷款同比大幅多增,中小行因客户基础偏差、信贷需求偏弱及疫情影响等,预计同比少增。

  信贷需求有小幅好转迹象,未来需求走势关键看房地产

  信贷需求有小幅好转迹象。据央行银行家调查,22Q1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2.3%,较21Q4明显改善,但同比仍下降5.2个百分点。这说明信贷需求有改善迹象,但仍然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我们预计3月企业新增贷款2.1万亿,同比多增约0.5万亿;其中,短期及票据融资+0.8万亿,企业中长期+1.3万亿,企业信贷结构环比有所改善。预计3月住户贷款+7000亿,同比明显少增;其中,短贷+4000亿,中长期+3000亿,房地产销售持续大幅下滑显著影响了按揭贷款投放。

  年初以来,房地产政策相对明显放松有望带动后续信贷需求好转。开年以来,不少城市通过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首付比例及限购等政策来维稳房地产市场。截至2021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存量占比仍有27.1%,房地产信贷是信贷需求的重要组成。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持续大幅下滑,是当前总体信贷需求偏弱的主因之一。随着房地产政策相对明显地放松,我们预计年中左右房地产信贷需求将有明显改善,带动总体信贷需求好转。

  料3月社融增量3.85万亿,Q2社融有望相对明显地回升

  料3月社融同比多增。料3月社融增量3.85万亿(21年3月3.34万亿,2月1.19万亿),同比明显多增。3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来自政府债券净融资。料3月政府债券净融资6500亿,同比多增约3300亿;企业债券净融资3000亿,同比少增约800亿;料股票融资800亿。预计3月表外融资下降2200亿,其中,信托贷款-800亿,委托贷款+200亿,未贴现银承-1600亿。3月中下旬,票据承兑业务量增加明显,虽票据融资同比明显多增,但未贴现银承预计下降规模不大。

  社融增速料小幅升至10.3%,22Q2有望相对明显地回升。3月社融同比明显多增,增速10.3%,较2月末的10.2%略微回升。2021年社融增量31.3万亿,稳增长加码之下,2022年社融有望接近36万亿,年末社融增速接近11%。由于21Q2社融增速大幅下行、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前移及信贷投放靠前发力,我们预计22Q2社融增速会相对明显地回升,高点达11%。

  投资建议

  银行板块已企稳,稳增长之下,积极看多4月银行行情

  银行板块已基本企稳。年初-2月11日,在稳增长政策加码之下,银行板块估值小幅修复,银行指数(中信)区间涨幅达8.7%,相对创业板涨幅达26%。此后由于创业板企稳,国内疫情多发及俄乌局势恶化等,银行板块明显补跌。随着近期国务院金稳会释放积极信号,稳定资本市场预期,3月下旬银行板块已经明显企稳。

  稳增长政策效果或逐步显现,驱动银行估值修复,两年未涨的银行板块2022年涨幅或达20%。我们继续旗帜鲜明积极看多银行板块,近一个多月的回调带来了较低估值配置优质银行之良机,3月社融或好于市场预期,驱动银行行情向好发展。个股方面,我们主推估值较低、业绩靓丽、发力财富管理的优质银行-江苏、南京、宁波、杭州、常熟、成都、兴业及平安银行等。

  风险提示

  金融让利,息差收窄;

  经济下行,资产质量恶化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