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认为,现阶段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俄乌冲突不确定性依然较大,欧洲国家与俄能源协议陆续到期,能源、粮食、工业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被再次推升;与此同时,经济循环从效率模式转到安全模式,各国出于安全考虑注重在产业链上摆脱对其他政治经济实体依赖,这就打破了传统比较优势分工,经济运行成本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下半年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且欧美主要经济体为抑制通胀普遍采取加息措施,叠加其存在较大衰退风险,且已引发金融市场大幅震荡,这将一定程度加大中国外债偿还压力,对中国出口增长带来压力,且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冲击。 “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体现在疫情、通胀、紧缩和衰退四个方面。”连平说,中国可以财政金融协调配合来应对外部风险,从稳外贸、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防风险等多方面精准实施相关宏观政策,破解对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造成的阻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众议院近日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下称“芯片法案”),业界担心其迫使台积电、三星等国际大型芯片制造商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从而对中国创新驱动步伐造成阻碍。 连平表示,当前亚洲芯片制造优势出现稳固态势,美国颁布这项法案试图挽回美国芯片制造空心化的局面,可能会对全球市场芯片产业链带来较大不稳定性,并威胁到相关产业安全性;其要求芯片制造商须向美国提交相关产业链数据,使之面临泄漏客户信息、商业机密风险,这将使得下游半导体、汽车等行业也随之受到连带冲击。 “美国要求获得美国芯片法案补贴的半导体企业未来10年内禁止在中国大陆新建或扩建先进流程的半导体工厂,其试图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是司马昭之心。”连平表示,短期来看,对中国高端及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和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看,也不失为一个加速国产替代的发展契机。中国已在积极应对。未来要秉持主动技术脱钩的意识,循序渐进培育核心产业技术,以国家政府行业企业上下一条心、全国一盘棋做好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举措,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出现的科技发展新态势,动态调整和配置创新资源分配。坚持科学发展与技术研究并重,促进科学与实验研究相融合;高校和科研单位要加快原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增强市场创新活力,积极推进‘专精特新’发展,使之成为贯彻创新驱动的承载地,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稳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连平强调。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孙庆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