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记得3年前,央视曾播放过一部纪录片《资本的故事》,勾画了400多年来资本的流动和变化的轨迹,讲述资本改变一个产业、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世界经济版图。资本,有时沾染血腥、拥抱强权和贪婪,但有时对效率的执着,又是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 政治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政治问题,经济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根源都是经济问题,就在中美就南海问题争执不休、剑拔弩张之时,中国私企对美投资则呈“井喷式”增长。外媒报道称,截至6月,中国企业投资近290亿美元,打破了之前在2014年创下的全年投资记录。 跟曾吃过大亏的日企一样,一名从事跨境并购的律所合伙人对媒体曾表示,他们了解到的一些案子中,中国企业在美国要做收购,竟然都不做完整的尽职调查。现在的中企往往对要收购的对象做一个很快的估值,那么结果不外乎两个,要么估值太低,这样中企就会拒绝,要么估值太高,那么赶紧收购。要自己估到一个准确的价格,几率很小。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表示,不少中国买家在收购海外资产的时候花了过高的溢价,而这种代价或许会在十年间显现。
井喷式投资美国 中国私企根本停不下来 中美关系存在许多问题,但中国企业的投资并不是其中之一,在2016年头6个月在全球投资800多亿美元的情况下,中国将轻而易举打破本国的年度对外投资纪录。这种井喷具有不少意味深长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钱都在流向并购,而不是新建设施;中国私企的海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国企;美国作为投资目的地日益受到欢迎,迄今为止,2016年中国的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中国总投资额中的1/3流向美国。 "中国境外并购的目标正从资源丰富的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因为后者拥有最佳的技能与科技”。摩根大通报告指出,通过并购,中国公司能提高技术能力,并推动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中国企业还能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市场与地区建立起规模与分销网络。 从海尔斥资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公司家电业务,到乐视公司以2.5亿美元向雅虎公司买地,中国私营企业在美国进行的收购项目不一而足。多年来私企已经成为中国在美投资的领导者,但这样的规模还前所未见。 美国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是选择的多样化:希望把投资组合扩展至更多行业的外国企业可以在这里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就中国而言,收购发生在电影业、企业技术、纽约市房地产等众多领域。 从理论常识看,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动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取得重组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获取超额利润;此外,通过并购可以让公司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等各类资源。
清科集团报告认为,上半年海外并购火爆,一是人民币持续贬值,短期内预计仍将承压,同时国内经济下行,使得部分企业加强对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二是国内经济结构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积累;三是全球经济尚处于复苏期,海外存在大量优质低估值企业。 中企海外并购存隐忧 其实早在去年,陆企并购海外企业动作频频就被各国媒体盯上,其中最为轰动的就是中国化工以430亿元代价,收购瑞士农药巨头先正达等;法国《解放报》曾报导,大陆内部经济成长放缓,加速巨型公司布局海外脚步,而知名咨询公司德勤、普华永道也做出判断,认为今年陆企海外并购金额将刷新纪录。 中资企业海外扩张的同时,也暗含着隐忧。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在人民币汇率疲软和不确定性推动下,很多中国民企只是希望借道海外投资,将资本从国内转移出来。今年1—2月正值人民币大幅波动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竟是最高的,这并非仅仅是巧合。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企业将资金转到海外市场,某种程度将不利整体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从数据上来看,大陆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成长率涨幅呈现缩小局面,就是一种警讯,得赶紧改善相关投资环境,特别是与国有企业、央企相比,民企在融资空间被高度排挤,为求生存,海外投资自然就变成一个选项。 业内资深人士王晞指出,中资资本投资美国,既要考虑资金的成本,又要看本身企业有无外币投资窗口。有很多程序性的问题,必须在体外形成循环,汇率可能会吞噬利润,所有海外投资都要面对汇率问题。“当你想把钱换成人民币回国,这利率差可能就吞噬所有的利润。”他指出,投资美国之所以是目前海外投资第一选择,因为美元现在处于增值期,如果投资美国,对于企业而言是保值的。 对于中资企业来说,海外投资并购既意味着机遇,同时也蕴含着挑战。只有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以长远战略眼光来分析审视对手,才能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警惕老美对中企耍“小动作” 中企一味对美投资的同时,一定要多留心,把各种风险因素考虑进去,要警惕美国对中企耍小把戏,例如华为是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但在美国却一直是一些政客敲打的对象。 今年6月份,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商务部已向华为发出行政传唤,要求华为提供过去五年向朝鲜、伊朗、叙利亚、古巴和苏丹出口的全部信息,配合有关美国对通讯技术出口限制的调查。
类似的指控,也发生在今年3月另一家中国企业——中兴身上。美国以中兴对伊朗转让了美国公司技术为由,将中兴列入“黑名单”,规定以后任何美国设备或零部件供应商向中兴供货时,必须首先申请出口许可。 这正是美国蛮横的一面,以国内法来制裁其他国家企业。但对于中兴,消极影响却是巨大的:第一,这种申请许可会很麻烦费事,影响公司正常运行;第二,从美国政府的态度看,即使申请,还很可能被拒绝;第三,更关键的是,中兴这样就被打入另册,美国公司还会和一个“污点企业”打交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