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徐会军所著的《中国转轨时期的房地产周期研究》,该书已于2012年3月1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二. 当笔者试图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中国市场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是我国国情的一个基本方面,是目前正在加速社会转型的非常重要的背景特点。所以研究中国的房地产发展问题,就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看全文 2007年以来,以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为主要导火索的次级债危机席卷全球,导致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我国的房地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所积累的问题,也开始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就不仅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因而,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和把握已成为当前理论界、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该书运用国际上先进的周期波动分析方法,并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独特的经济、金融和房地产运行情况,及诸多体制和政策转轨问题与因素,对我国转轨时期房地产增长周期的特征、成因和结构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从转轨时期周期波动的角度研究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该书于2012年3月1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编者语: 三.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 城乡收入分割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对房地产的需求。由于城乡二元分割导致农村居民收入过低,农民很难以其低薄的收入维持在城市的生活,更别说在城市购房安家了。即便对于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多数人的收入也远远不能支撑其在城市购房安家,何况他们的收入的稳定性和保障性都很差。这样一来,房地产的发展就遇到了一个需求限制,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无法在城市购房。此外,即便一些农民的子女通过上大学后在城市就业了,但一则他们的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寄回家赡养父母和支持兄弟姊妹,二则,他们无法获得农村父母的金钱支持,这就令他们只能对普遍较高价格的住房望而却步,这也就抑制了他们对房地产的需求。(2)加大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城乡二元分割的收入结构,使得财富向城市里的少数人集中,使这些人手上积累的较多的闲置资金,于是他们就可以利用闲置资金来炒房,进行投机。这可以从我国这几年来闻名全国的温州炒房团、深圳炒房团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来。这些投机行为加剧了我国房地产的波动和风险,无益于房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得普通的购房者在购房时面临更复杂的信息结构,难以决策。(3)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容易大起大落。一般来说,财富的较公平分配,会导致大数定律的出现,从而避免风险的过于集中。收入的差距过大,财富的过于集中于城市居民及城市居民中的少数群体,就很难出现统计学中的大数定律,因而,对于市场风险的抗击力就较低。这种情况反映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就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容易大起大落,周期波动剧烈和频繁。1.从初次分配的结果来看,目前中国城乡差距过大。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比1.2:1—1.5:1,即使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差距也不像中国这样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983年最低的1.7:1上升至2001年2.9:1、2002年的3.11:1和2005年的3.22:1。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突破3.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96的水平。如果进一步考虑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差别,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即使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下,农村的资源数量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失。据农业部统计:从1952年至1989年“工农产品(000061,股吧)剪刀差”累计7000多亿人民币,1990—1998年间,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金融渠道,又从农村汲取资金近2万亿元。农村资源流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和农民补偿问题,有资料显示,土地收益分配中,农民只得8%—10%,村集体得25%—30%,政府部门得60%—70%,据统计,农村转移出去的土地收益高达2万亿元。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把人口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并将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挂钩,形成了包括公民迁徙、劳动就业、教育、财产和社会保障在内的诸多方面对农民的不平等。例如在受教育的权利和社会保障上,农民与市民相比就很不平等。70%的人口在农村,可是90%的学校在城里;约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用了三分之二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而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用的却不到三分之一。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影响主要通过收入分配的差距、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和对房地产市场的分割三个途径而施加的。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金融读书会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 改革开放后,虽然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极大的提高的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农村得以较快发展和农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据统计,从1979-1985年这段时期是农民收入提高较快的时期,也是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事情。然而1985年后,随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和市场化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呈扩大趋势,并一直延续至今。我国改革后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以下特征。然而,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就业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阻塞了农民通过社会转型增加收入的途径。我国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并在1982年得到法律的确认。将全国公民从户籍上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即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被限制在农业土地上,非经审批不得进入城市,从而,中国的劳动者被分成两大完全孤立的群体:农村就业者和城市就业者。同时,这一制度也反映在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受农村人口无法享受的诸多好处,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优惠。 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对收入的分割。建国后我国实行偏向城市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以图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然而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很长的建设周期,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国的底子一穷二白,又遭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很难通过自由市场在短期内积累起工业发展的资金,因而要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农村实行公社制,通过把土地收归国有和把农民变为社员而加强对农业资源的计划控制和分配。通过一系列计划控制和分配,农村的剩余被大量转移到城市,使城市及工业得以较快发展,而农村则发展滞后,几乎毫无剩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读书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徐会军 城乡二元结构对要素流动的分割 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推动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宏观效应(蔡肪、都阳,马忠东等,2004)。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有助于资金尤其是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的工资所得回流农村,改善农村的资金供给和可获得性;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在城市的就业,许多农民获得了知识和技能,革新了观念,这些对于农民本身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来说对至关重要;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是因为劳动力流动加快了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分享规模经营的利益;其次,劳动力流动加快了小农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于农村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严格意义上只存在于城市,而农村的房地产市场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1)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所带来的市场分割。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下,农村居民很难在城市购买房屋,尤其是在需要按揭贷款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无法在银行获得购房所需的按揭贷款;城市居民也很难在农民购买房屋,因为农村的房地产市场流转非常低,一旦需要转卖,非常难以变现。(2)是我国的土地制度所带来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基本不允许土地的自由流转和交易,农民缺乏土地的所有权,无法将其土地变卖以便到城市购房置业;同时,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的交易也受到诸多限制。(3)是各种行政力量所引起的分割。在我国,由于土地是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来源,来自土地转让的收入成了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支撑,因而,地方政府有激励采取多种措施牢牢掌控土地的交易,控制土地的供应,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房地产市场的分割,因为农村的土地无法自由进入城市。 城乡二元结构对收入的分割 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大批廉价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满足了城市对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总体上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供求成本。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保洁、托运、修理等苦、脏、累、险行业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2)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催生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形成了由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机制,从而大大推动了城市劳动用工及工资制度的改革。以此为开端,带动了城市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管理、户籍管理、住房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3)拓展了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繁荣了城市的商业、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促进了输人地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中国无论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圈占的廉价土地与农村流人的廉价劳动力实现了有机结合。 你可能会喜欢 3.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着眼于城镇居民,而大部分农民无法享受到。城乡社会保障覆盖比例为22:1,全国公共教育投入的77%集中在城市,公共医卫投入的80%以上集中在城市,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排在191个成员国的第188位。另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乡镇负担实际是农民负担。综合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环节,城乡收入实际差距远远高于初次分配的统计数。由于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性补贴无法统计,如教育、住房、医疗、交通等各种公共服务,实际收入被低估;而农民收入可能被高估,如果再扣除农民收入中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中用于第二年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支出,其收入更低。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该是5:1甚至6:1,这一估计差距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二元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分割 最新评论 然而,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这就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的企业是不必支付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费用支出的,而且,城乡二元结构也会导致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低下,这就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房地产的发展。一. 2.从再分配的角度考察,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1)农民很穷,但税负却高于城市居民。有学者统计,1990—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税赋37元,而中国农民人均税额146元。城乡税制不同反映税负的不公平,如农业税收没有起征点和免征额,各种税费的征收基本上是按人头分摊的,且其他行业的所得税都规定了相应的成本费用扣除,以净所得作为征税依据,而农业税是以总收入为征税依据。(2)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不仅有限,而且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1980—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的比重由9.3%下降到7.0%,财政支出中支农资金的比重由12.2%下降到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