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兴邦、实业误国:房地产的盛宴 却是国家的悲哀!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6-08-24 11:42
萝莉御姐动漫授乳h 罗蔼轩被谁带走了 罗莉安的心意 罗体美妞 罗体美妞图片 骆新身高 麻辣天后宫hit5 玛雅小说转载 玛兹尔的发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博览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企业主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实体,却发现远不如在一二线城市买套房赚的“差价”,一种背离中央“脱虚向实”政策导向的现实情况是:   小企业主,小资本,很多已不打算在传统制造业煎熬,而在清资产去买房;   大企业,大资本,则直接去做“房企”,争当“地王”了;   当然,普通的打工仔也不要着急,不要自卑,还有出路——去地产行业上班,月薪逾2万,年终18个月工资奖金,成功迎娶“白富美”……“幻觉”就是这么美好!   总之,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社会整体性的对产业转型、经济企稳的悲观、买房当金融理财的心态下,让中国房地产正开启史上最隆重、但也最畸形的一场盛宴,“无坚不摧”——   传统制造业开启倒闭潮,几百人、几千人的大厂陆续大批倒闭。幸运的、“及时成功转型”进入中国大房地产的,则盆满钵满(但是把泡沫风险、金融隐患丢给国家)。“后知后觉的”或坚守实业报国的,只好不幸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还肩负一屁股债,永无翻身之日。   即便所谓受到政策各种扶持的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等,也不堪忍受高房价。以深圳为例,土地在涨,房租在涨,工资涨,企业成本在涨。高科技企业在牵离,人才在逃离。旨在打造成中国的“硅谷”的深圳,其雄伟目标或可能被高房价而埋葬!!!   传统制造业倒闭潮开启:企业主做十多年工厂,不如买几套房   “忙得焦头烂额收入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一句话早上岸早解脱。”东莞某灯饰厂唐老板说,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他在两年前将工厂关闭在广州买了4套房。   唐老板在东莞的灯饰厂最忙时有100多名工人,灯饰订单多数都是出口产品,忙碌时车间连续几个月加班,“后来生产逐渐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没钱赚了;二是员工工资一直在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什么?”于是唐在2014年下半年果断关掉工厂,回到了广州的家,动用了亲人的指标陆续买了4套大房子。   “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他笑着说。而唐的案例正是目前珠三角和部分长三角一带外贸实体企业正陆续上演的缩影,实体经济就是这样被楼市打败的。   在唐先生拍脑袋懊恼没多买几套之时,其他的民营企业家并不如他那么走运。近日,东莞某纸类制品有限公司倒闭后,其累计拖欠工人工资、经济补偿金、海关关税、供应商货款共计4700余万元,当地法院拍卖其名下资产等方式已执行900余万元。   倒闭、欠薪、供应商货款追偿、资不抵债……最近几年,部分制造业企业老板陷入困境。很多民营企业老板的感慨是:做企业赚钱后要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大,连觉也睡不好,买房子躺着也能赚大钱。   2800多家上市公司2015年公布的年报显示,当中40%的公司一年的利润不到1500万,但在一线城市随便炒几套房,利润可能就是几千万!这真是企业家的悲哀。   金融系统的“最优选择”加剧了楼市的畸形繁荣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远低于市场8000亿元左右预期,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创近年来新低。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几乎全都是房贷撑起,企业新增信贷为负增长;   8月以来,伴随着楼调趋严的风声,房地产火热继续上演,一线城市地王频出。8月17日,位于上海静安中兴社区一幅住宅地块挂牌竞拍,最终拍出110亿元地王,楼面地价14.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8月份各地已出现超过20个地王。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货币继续脱实向虚,房地产持续狂欢的背后,是银行系统在所谓综合“业绩考虑(房贷利差稳定、规模庞大)、贷款质量(相比实体企业,违约率极低)”等趋利避害考量下,对房贷膨胀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是鼓励炒房!这是火上浇油、助纣为虐!   海外对冲基金经理付鹏(博客,微博)指出,当前银行对实体经济惜贷甚至是抽贷,放款业务主要依赖政府部门和房地产销售,“7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了5122亿元。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扣除贴现后为负,意味着贴现可能大部分流向了房贷。”甚至有一些制造业企业能以实体投资为名义拿到银行贷款后,也根本就没有进行实体投资,而是去炒房了。   而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银行系统当前如此,既是各大银行在改革并不彻底(绩效考核市场化、人事任命依然行政化)背景下利益短期化的取舍,也是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对于资金“脱虚向实”引导不力,更是高层的楼调“因城施策”(一二线要紧、三四线可继续松)实际在执行中存在混乱和歪曲。   金融业人士都认为,7月单月数据引发市场担忧,虽说判断实业是否集体陷入困境要看连续3个月的数据。但7月金融数据出现的苗头,的确是一个坏消息。以及诸多现象表明,制造业的资金的确正在向房地产市场流入……   有人感叹,七匹狼(002029,股吧)做地产、美的做地产,海尔做地产,雅戈尔(600177,股吧)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苏泊尔(002032,股吧)做地产,格力做地产,格兰仕做地产,奥康做地产,娃哈哈做地产,喜之郎做地产,奥克斯做地产、长城床垫做地产、长虹电器做地产,五粮液(000858,股吧)、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啊,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   甚至博览研究员的一个好友都在为去错公司业务而“叫屈”,同是葛洲坝(600068,股吧)集团,地产板块员工年终奖相当18个月工资,而其他的业务板块深处“产能过剩”而发不出工资。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企业和个人从最大利己化的角度,当然会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决定,这无可厚非,但从国家整体来考虑,这个微观个体的利己化选择,却在侵害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经济、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这到底是谁知过?是百姓过于短视,还是政策引导和执行出现了问题?这恐怕体制内外,都需要好好反思。

高房价不仅加速捣毁“传统制造业”,连“高科技产业”也干不下去了!

  高房价不仅加速捣毁“传统制造业”,连“高科技产业”也干不下去了!   以深圳为例:深圳在全国创新城市排名第一。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13308件,连续12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PCT申请量更是达到9002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51.8%。深圳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高速增长17.4%。而在明星企业数量和经济的人格化代表——杰出企业家群体的数量上,深圳更远超上海。袁庚精神、蛇口精神似乎是一种基因,在深圳代代相传。   然而,高房价也正在逐渐挤压这个城市的创新企业,弱化这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挑战深圳“蛇口”精神,企业家精神。   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深圳早在2015年5月就超过了北京和上海成为全中国房价最贵的城市。另据房地产中介链家的数据,今年4月,深圳房价同比上涨62%,同样是科技中心的北京房价上涨了28%。   链家数据显示,深圳4月房屋均价为每平米人民币49259元。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购房网站Estately的数据显示,这一价格几乎与加州奥克兰Rockridge区的房价差不多,这里是旧金山湾区的昂贵地段,但深圳市人均收入目前只有硅谷十分之一左右。   深圳房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对最初催生房价上涨的那个目标构成了威胁——这个目标,也就是深圳市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将深圳从一个制造业中心,转变为一个以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城市,打造中国的“硅谷”。   然而,房价过高正在导致深圳的人才和企业迁离或考虑迁离这座城市,转投房价更便宜的城市。留下来的企业则不得不想方设法地留住员工,降低雇员流失率,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总部设在深圳的大型企业之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近日对深圳市的高房价表示不满。他接受官方媒体新华社采访时说,在资本和就业可以随意流动的时代,高成本可能摧毁深圳的竞争力。他指出,人们需要住房和各项生活设施,如果生活开销太高,企业负担不起。   深圳的高房价是多年来主导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热潮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在有所谓的“概念”可以证明房价上涨完全合理的时候。而“中国硅谷”这个概念,恰恰就为深圳市的房价上涨提供了这样的遐想空间。深圳市的科技企业高管担心,高房价的负面效应在深圳会更加显著,因为深圳打造成熟的科技中心尚需时日,而房价飙升已经开始损害其竞争力了。   比如,当深圳市智作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吴楷龙邀请一些工厂老板使用自己公司的自动化和数据交换技术时,这些老板反问他:“何必呢?”这些老板告诉他,他们宁愿投资住宅而不是升级工厂,因为如果他们当初卖掉工厂而投资房地产的话,他们赚的钱远比现在要多。   这种现象正在推高初创公司的成本,迫使创新企业离开深圳。无人机生产商深圳市星图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旗每个月给低薪员工发放人民币500元的补助,因为房租最高可能占到他们每个月大约1000美元薪水的一半。他表示,即使是年薪超过人民币30万元(这在中国是相当可观的收入)的顶级工程师,也跟他开玩笑说他们的年薪只够在深圳买个小卫生间。   今年3月,张庆旗将一个十几个人的研发团队搬到了武汉市中心,4月份武汉市中心住宅价格为每平米人民币11217元,约为深圳房价的四分之一。   不仅是创新企业在搬离深圳,深圳的人才也正在逃离!   另一些初创企业则为员工提供了免费宿舍,这让人想起老式制造企业为廉价劳动力提供宿舍的做法。今年5月份,硬件设备设计公司疯童科技为六名女员工租了一间三居室,这是该公司租的第一间宿舍,同时还要给男员工租另一间宿舍。疯童科技创始人张海星说,没有太多私密空间,但又能怎样呢?   有宿舍住并不能让程序员们满意,他2014年加入一家硬件初创公司,当时和另外三个人挤在一间一居室的宿舍里。每个月的税后工资是人民币7700元(约合1,170美元),他觉得自己在深圳永远买不起房了。今年4月份,在决定和女友结婚后,他离开了深圳,前往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   总结   实体经济已经“房地产化、空心化”如此!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非常忧虑。这是房地产的盛宴,却是国家的悲哀!   本文摘自博览财经专供机构的《中国首席财经》(电话:027-87780070)。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博览财经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

看全文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