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口结构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我们很可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危机。我们这一代有不少人指望买房养老。其实,买房养老的想法存在“财富幻觉”。老年人通常不需要也不应该住大房子。外国心理医学的相关研究认为,人老后腿脚往往会出问题,容易摔跤,在大房子里行动就更为不便,时间一长还会产生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得抑郁症。假如住大房子又没有人陪,得抑郁症的概率还会更高一些。 目前,中国家庭的净资产中平均60%是房地产。当我们投资第二套房产时,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个体理性产生集体非理性的结果。老年人需要的是养老消费品和服务,而不是房子。我们今天持有房子的一个考虑是,在需要的时候用房产去置换需要的养老产品与服务。事实上,在这个置换过程中将面临两个惊险的“跳跃”。 一个惊险的“跳跃”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讲的“产品的实现”。他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卖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今天很多企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就是没有完成这个惊险的跳跃,因而很可能就此陷入破产境地。回到买房养老这个问题上来,进入老年期,我们抛售自己持有的房产,问题是谁来买呢?理论上说,应该是我们的下一代人用他们的储蓄来购买或者承接我们的房产。但鉴于之前说过的总和生育率下降,下一代的人数实际是减少的。同时,在政府实施二孩政策的背景下,这些人如果选择生养两个孩子,实际上就没有太多储蓄可以用来购买住房了。因此,当老人要卖房时,房价一定不是今天的价格,很可能只有今天价格的一半,甚至低于一半的价格。 第二个惊险“跳跃”就是我们以打对折的价格把房产变现后,还能不能按今天的价格买到养老服务。事实上,由于提供养老服务的年轻劳动力很少,到时养老服务价格很可能会翻番。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今天的财富净值足够养老,其实今天持有的财富净资产很可能有50%或者更多是虚幻的,是未来不能发挥养老功能的。这就是“财富幻觉”的含义。它是人口代际失衡造成的,也折射了老龄化社会危机的隐患。简单来说,老年人安享晚年需要的养老产品和服务,不取决于持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取决于年轻一代或两代人的剩余产品生产能力。 社会资本也是一种国民福利 世界银行曾经将国民财富分为四个大类:生产性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其中,最重要的社会资本是第一次提出来的。 关于社会资本,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国拥有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的能力。它由界定个人和集体、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及关系,并使两组关系之间的协同效应持续增进的制度安排和服务体系构成。如果社会资本不足,物质财富在增进国民福利方面的作用显然就会大打折扣。 当前,社会上存在财富结构的失衡现象:一是重化工业的固定资产和房地产等实物资产过度投资、过度积累;二是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产、水与清新空气等)存在掠夺性开发和透支;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仍然不足; 四是包括制度、社会组织、诚信文化等在内的社会资本缺失。 前面三种失衡进一步表现为三种情况: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衰减,即劳动者人数的减少与劳动者健康状况的不利变化;义务教育资源的总量短缺与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导致综合素质及动手和创造能力的下降。 在四大类国民财富的结构中,社会资本的缺失显得尤为关键。这涉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问题。社会资本缺失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的扭曲。政府职能应该是界定和保护私有产权,维护市场秩序,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制度保障,并提供公共服务和适度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不足。由于政绩竞赛、税收利益、设租寻租的激励机制、政府配置资源的行政体制,以及优胜劣汰机制的缺失,则会一起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和财富结构的失衡。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投资者面临严重的“资产荒”。无论家庭,还是金融机构,都不知道资金往哪里投。其实,“资产荒”背后是“好企业荒”。资源错配造成产能过剩和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全球央行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负利率,引发通货膨胀焦虑。家庭期望以实物资产来抵抗未来通胀,商业银行则认为房地产抵押贷款是最安全的金融资产。这使得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和房屋成为众人追逐的好资产,从而引起房价暴涨。也许我们前一二十年赚了钱,财富也增值了,但并不能排除相对于房价上涨的未来财富贬值。而这样的人口代际失衡和财富结构性失衡,将会给大部分家庭和金融机构带来难以规避的系统性风险。 从三方面调整国民财富结构 如何消除“财富幻觉”呢?这就涉及财富结构的调整。财富结构的调整主要与国家的社会政策有关。中国未来14亿人口的客观需要是什么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和人均收入提高是最为确定的趋势。同时,我们可以确定食品和物质产品的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相对重要性将会不断下降,精神文化产品的体验和即时消费服务的重要性将会不断增加。 由于物质财富具有的技术折旧与物质损耗,再加上共享理念的兴起,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会相对减少。最近高科技产业投资专家指出,我们目前持有的汽车90%的时间是趴着而非行驶的,无人驾驶技术普及将使家庭汽车需求减少80%。同时,在年轻一代乐意共享而非拥有时,对房屋的需求也将明显下降。 当这些新的理念主导社会消费主流模式时,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将会减少,其市场价格无疑也会不断下降。比较而言,精神文化财富具有共享性、耐耗性。几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家创造的经典曲目,仍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几千年前大思想家的经典著述,今天继续给我们众多的人生启示。精神文化精品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似乎并不存在折旧,反而会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增值。由此可见,具有文化内涵和技术含量的物质产品生产能力、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即时消费服务的供给能力,其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针对当前国民财富结构与未来增进社会福利的客观要求不匹配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调整财富结构: 一、需要实施代际平衡可续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生育政策;加大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义务教育均质和平等性;进一步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提高下一代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造力;推进再就业培训,让去产能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经过培训在产业升级和服务发展中实现再就业,等等。 |
- 上一篇:昆明中原打造房地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 下一篇:中国金融时报:警惕楼市“高烧”隐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