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24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绝对是亚洲基金业当下最时髦的词。在众多监管改革的推动下,外国资产管理公司正忙着制定进入中国的战略或重新评估自己在中国的业务。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24日报道,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意味着,它需要的资源远远超过该地区许多其他国家。 还没有在中国建立分支的资产管理公司最好是从机构市场起步,但那种“飞入/飞出”模式不大可能走得长远。 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正考虑抛弃这种“行李箱”模式。该公司驻香港的大中华区总监张伟表示,公司的中国机构团队常驻香港,但这种模式效率不高。 在中国,代表处在可从事的业务或可雇佣的人员数量方面受到许多限制。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资公司。 包括贝莱德(BlackRock)和法国巴黎投资管理公司(BNPP IP)在内的基金管理公司,正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独资企业向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张伟说,富兰克林邓普顿也在权衡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利与弊”。 法巴投资驻香港大中华区总监郑丹枫说,拥有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可“大大拓展”在中国能够从事的业务。“拥有外商独资企业后,虽然不能在中国直接管理资金或进行销售,但我们有资格做顾问、咨询、介绍和实地研究。” 他补充说,虽然外商独资企业对法巴投资的中国战略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但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郑丹枫表示:“它不应被看作是一个普适的解决方案。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的功课。”他认为,灵活、较小的公司更容易在中国获得成功。“大公司实际上可能无法足够迅速地适应那些驱动当今中国市场的变化。” 在中国,新的法规或机遇不断出现,企业需要为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制定一个清晰的愿景。 他所:“如果你只是被动地应对变化,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个最新的变化是中港基金互认计划。该计划将于7月1日开始执行,允许符合条件的香港和内地基金通过简化的流程面向彼此市场的散户投资者销售。这一新的进展也意味着,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将首次能够与中国散户投资者直接对接。 【延伸阅读】港媒:内地房地产业将“营改增”引房价上涨猜测 参考消息网6月24日报道港媒称,内地即将在房地产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目前有关一些关键问题的讨论也日益热烈起来。 据香港《南华早报》6月22日报道,开发商很担心改革是否意味着税务负担将会加重,因为现在已经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客户,而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已经在缩小。购房者想知道房价是否会因此上涨。其他投资者则急于了解政府在转型期实行的任何税收优惠是否会对内地的偿债能力产生实质性影响,以及是否有利于提振经济。 “从许多国家实行此类税务改革的经验看,实行增值税改革最困难的领域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合伙人拉克伦·沃尔弗斯说。 报道说,正因为如此,内地政府将这两个行业以及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作为2012年启动的增值税改革的最后实施领域。 因为房地产业会通过写字楼、工厂以及租赁和购买等多个方面影响到所有人,在制定具体细则和税率时就非常困难,以至于财政部长楼继伟在3月份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我们会在今年实施。但是会很困难,我也不敢说具体时间,”他说。 沃尔弗斯说,国务院最早可能会在24日的会议上正式宣布,正式的实施日期可能最早会在10月1日,最晚在明年1月1日。 他说,宣布消息几天后将会公布的1万到1.5万字的实施细则已经拟定。 香港《南华早报》6月22日报道称,业内专家说,预计将于本周宣布的房地产业增值税改革的消息可能会刺激明年1月改革正式实施前这段时间内的房地产销售量。 在内地,一项新的政策宣布和正式实施的日期之间一般会有数天、数周甚至数月的过渡期,为的是让受影响的群体做好准备。然而,这样的宽限期有时会导致市场的扭曲。 “经验显示,当人们能够赶在前面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做,”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合伙人拉克伦·沃尔弗斯说。 他说,其他国家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在马来西亚今年4月1日实施由商品及服务税取代其他税费的政策之前的一段时间内,马来西亚人开始大量囤积从生活必需品到鞋类、箱包等各类商品。 2013年3月内地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在4月份开征20%的个人所得税之前,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出现井喷,当月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量达到了创纪录的7.05万套。 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说,假如增值税条款不能抵扣土地成本的话,开发商在新政实施前会表示强烈反对。 “这会增加开发商的税务负担,”野村证券的分析师杰弗里·高说,“房地产业如今已不比几年前了。开发商很难转嫁上涨的成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参观者在房地产博览会上观看沙盘。新华社发(施健学 摄) (2015-06-24 11:36:23) 【延伸阅读】中美争夺全球贸易主导权“大游戏”重演 腾讯财经讯 据MarketWatch报道,上周,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简称“中澳自贸协定”)。该自贸协定是继韩国之后,中国与亚太地区又一个重要经济体签署的自贸协定。 毫无疑问,此类协定会给中国带来诸多好处,其中包括可能提振国内经济,以及拓展中国的软实力。与此同时,这些协定也被认为是中美之间“自由贸易竞赛”的中心内容。在这场竞选中,双方都想获胜,而且经常会有重叠的部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对于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进程以及加快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分析师指出,RCEP和FTAAP,现在已经成了中国政府的代名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于2001年成为该组织的成员。但是,现如今,新华社在上周发表的社论中指出,中国想要向“积极地帮助书写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转变,而不是一味追随其他国家设定的体系。 新华社报道称,本月签署的新协定就是在朝这个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