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假离婚”现象抬头:制度影响道德 2016年04月14日08:50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在房子面前,婚姻似乎成为一种工具。最近媒体报道说,上海最严楼市新政实施半个多月来,楼市“假离婚”现象有所抬头。天津和河北廊坊环京县市,也出现了“假离婚”高潮,有地方甚至增长了30%至40%,目的无非是避开限购、买房避税、享受首套房低首付政策等,部分地方区县民政局甚至对办离婚手续进行了“限号”。 依稀记得,前几年各地出台楼市“限购令”、“出售自有住房征收20%个税”政策时,也曾出现过为房子而离婚的现象。前不久,深圳房价飙涨时,也出现了罕见的违约潮,有人为了便于违约、避免风险,和妻子离婚,将房子登记在妻子名下,以阻碍房子过户。 对此,有人感慨契约的脆弱,有人痛斥道德的沦丧,有人指责政策的“怂恿”。虽说个人道德是私域的问题,却往往可以从公域层面找原因。就拿深圳的违约潮来说,有律师分析,违约的处罚太轻了,一般是卖房人赔偿双倍定金了事,要是搁在英美等国,光赔偿金就够违约者喝一壶的。再比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搁在发达国家,很可能面临几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罚得你不得翻身。这样的制度设计,让厂商基本上不敢碰触和践踏道德底线,有力地遏制了造假制毒。 制度的“阴晴圆缺”,可以影响道德的“悲欢离合”。就拿楼市来说,“调控”本身的“一刀切”做法,会影响到那些改善型刚需,在制度和政策不够“贴心”的时候,大家就只能从自己身上“挖潜”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制度设计越完善、越精细,越可能抑制人的坏念头,将道德推向良性发展,反过来,要是制度政策不给力,光靠道德自觉,就容易出问题了。⑧1 (薛世君) 编辑:史海山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