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别从上海和江苏银行人士处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按揭贷款新增3350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按照余额来看,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包括对公和零售)占比达到近40%;同期江苏省按揭贷款增长近50%,房贷余额占所有贷款约20%。全省房地产相关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量的56%。 以西部某直辖市为例,2016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在新增社会融资中的占比较2015年下降5.4个百分点。换言之,企业和个人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下降。 “银行用理财资金对接政府背景产业投资基金,还款来源是平台企业回购,但银行的资金安全其实并没有实际保障。”该江苏银行业人士称:“还有的银行从风险角度,做的是政府采购项目,但其实也存在一些法律和合规风险。” 部分政府债务存隐忧 除政府类项目,房地产相关贷款也可以说是2016年银行贷款项目的“香饽饽”。 “去产能”大背景下,银行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过程中存在转型阵痛。 整体而言,在银行贷款中,政府类项目是最为主要的投向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类融资是最为安全的资产。 同时,各地监管部门也注意到了2016年银行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而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建设本年到位资金中,自有资金比例仅为14.5%,为2001年来的新低。有接近上海监管层人士透露,抽样核查发现,上海至少六成的土地交易款来自外部投资。 在银行业降低过剩产能行业授信的背景下,某些区域的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还在继续上升。以某西南大省为例,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行业不良贷款比去年增幅高达90%以上。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领域贷款规模下滑,特别是在过剩产能行业的退出和收缩,并不意味着在不良率的反映上可以“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房地产和政府类项目等主流投向,也在累积一定风险。 在银行调整信贷投向过程中,或被动,或主动,难免经受转型所带来的阵痛。 实际上,风险已有所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