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金融的断想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7-03-28 11:37
追美名妆 追钗奇缘考试答案 姿吟在楼上 紫霞云麒 综琼瑶之容若下山 总裁的六年宠物 总裁的囚情前妻 纵心之炼 邹平效能监察连心网

  房地产中的许多概念和数据似乎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但是有一点基本靠谱,那就是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是通过房地产完成的。有数据表明,北京、上海等地土地收入已经占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占地方当年财政收入的60%。财政收入本来就是用于民生的,修桥铺路建公园是民生,“让没有住房的人住上房”、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应该是更大的民生。如此,财政似乎有实力更有义务在房地产的调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际上,利用财政手段调控房地产的提法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2008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表示,财政政策是调整住房市场供需结构的关键。应改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从机制上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严肃性;提高公职人员住房货币化标准,同时将其纳入经济适用房的统一规划制度之内;改变土地供应制度,对保障性住房用地实行限房价、限户型的拍卖制度;用按揭贷款利息税收抵扣制度和利息补贴制度鼓励居民一定面积的自住房需求。与此同时,可以适度运用信贷政策调控房地产。控制房地产信贷的杠杆率是金融安全的关键,让利率回归市场利率;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意识,防止恶性竞争,通过审核购房人情况决定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为房地产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2009年,中国的房价一鹤冲天,插上金融翅膀的房价开始放飞。在银行、股市、债市甚至是保险资金等各路资金的护佑下,囤地、捂盘、炒房……一切与房有关的人,都在为房价的高企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本来关系国计民生的住房变成了投资品。于是,有关房奴、蚁族的议论不断;有关泡沫、绑架、通货膨胀的惊呼声四起。这时候突然发现:插上金融翅膀的房地产是那么的可怕。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曾经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颇深,如今,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后,曾经被亚当·斯密否定了的“看得见的手”又开始被人们所重新认识。事实证明,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金融与房地产的连接必须保持一定的度,要把握好这个度,则必须用“看得见的手”来调控“看不见的手”。

  数年前,有房地产圈的朋友搞了一个沙龙,主题是“房地产金融”。朋友介绍,房地产金融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在美国,房地产不是作为一个单列行业,而是与金融业在同一行业的。其言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懵懂地觉得很有意思。

  对于解决房地产与金融的紧密联系问题,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话值得深思:

  2008年,由房地产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来了。那时候,突然有一种感觉:房地产与金融的结合似乎有点问题。

  而当人们醒悟进而惊呼的时候却发现,在中国,房地产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房地产,不再是为老百姓提供住房的问题,房地产与金融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放任房价冲高,则意味着泡沫;抑制房价的上升,则会影响GDP,影响银行资产质量……这些矛盾,成为目前宏观调控最为复杂的因素。

  其后不久,又有朋友办了一张房地产类报纸,主旨是地产背后的财经。朋友说,其目的也是希望在房地产金融方面有所突破。

  金立新

  房地产按揭的目的是让没有能力买房的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买上房,而国家的房地产政策也是如此,让没有住房的人住上房。但是,把“让没有住房的人住上房”这样一个任务交给银行这样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去完成,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在所有申请住房按揭的客户中,银行肯定会选择有钱人、有偿付能力的人,却不会去管谁有房住或谁没房住,因为银行也要防范风险。这样一来,炒房就出现了,这就与国家“让没有住房的人住上房”的政策目的不一致了。而要实现“让没有住房的人住上房”的政策目的,应该考虑利用财政手段。

  据报道,为适应对房地产的金融调控政策,有银行将大额贷款分拆开来,贷给房地产企业的下游企业,并最终流入房地产企业。在银行业协会提出停止银行对房地产中介返点之后,一些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在口头上停止,但仍在暗中操作。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出于利益驱动,是企业实体与政策的博弈。我们可以将金融企业与政策的博弈比做“刀头舐血”,但也可以理解为经营压力。无论怎么说,很显然,解决这种博弈并不是金融企业和相关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原因也很简单,金融企业也是企业,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房地产金融,可以说金融管理层一直保持着警惕。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列出一堆房地产金融调控或警示的政策、通知,但是房地产依然与金融捆绑到了一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两个行业如此一拍即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利益的驱动。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