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从贷款和债券发行情况来看,房地产和金融业关系也非常紧密。除了房地产、建筑业、居民购房的贷款,如果我们将金融业、采矿业、金属冶炼加工、非金属矿制造等与地产高度相关行业的贷款也计算在内的话,占比将达到34%。信用债发行方面,金融和地产相关行业占总信用债存量的比重高达69%,剔除金融债以后,房地产相关行业发行的信用债存量占非金融信用债总量的比重也有近50%。可见,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主要服务于房地产行业。 政策刺激带来的房地产和金融繁荣都难以持久。1986年美国取消了对地产投资的税收优惠。由于前期的房地产投资过热,商业地产空置率上升,政策突然转向导致房价增幅持续缩窄。房地产贷款拖欠率上升,大量违约出现最终导致了美国储贷危机的发生,很多存款机构倒闭。 如果从近三年的平均增速来看,私募基金规模年化增速高达130%,基金子公司专户123%,基金公司专户74%,券商资管51%,均在50%以上。基金公司公募规模增速45%,信托业23%,保险20%,增速也都远远高于GDP增速和M2增速。尽管银行业近三年年化资产增速仅15%,但基金子公司专户、基金专户、券商资管规模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承接了与银行业相关的业务,反映的还是银行业的高增长。
尽管整体占比低,但从累计增幅来看,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累计上升了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反而稳中有降。此外,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的利润总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比重达到了5.3%,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3%。 美国存款机构的资产扩张向房地产倾斜。1981年美国税法改革后,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大量金融资源向房地产市场倾斜。存款类机构的不动产贷款占比持续上升,特别是资产扩张最快的信用社,不动产贷款占比从1981年的5.9%快速上升到1988年的23%。受到政策刺激和资金流入的双重影响,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同比从1.5%快速上升到7.2%,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1.1%上升到危机爆发前夕的12.1%。 五道口金融沙龙 如果考虑到间接效应,房地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我们将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和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定义为广义的房地产行业,在GDP中直接占比达到13%。通过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得到,广义房地产行业的GDP每增加1单位,将带动其它行业的GDP增加1.6单位,如果据此计算的话,我国1/3的经济与房地产有关。根据我们的测算,2016年6.7%的GDP增长中有2.4个百分点是由广义房地产行业拉动起来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6%,而2015年贡献率仅为25%。所以说2016年的GDP增长靠地产和基建并不夸张。
与美国和日本当时的情况很类似,中国地产和金融行业“携手并进”,在短时间内铸就了繁荣。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推动金融业快速扩张,尤其是中小银行利用同业存单、理财等工具实现规模增长,同时金融业风险偏好大幅提升,资金大批量流向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居民、企业加杠杆投资房地产,导致房价短期内迅速飙升,地产相关行业规模膨胀。当前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历史最高水平,从短期增速来看,中国金融、地产扩张进度也快于美、日危机前的水平。 因为发展阶段和统计口径的差异,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直接比重并不高。房地产行业包括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经纪与代理和居民自有住房四个部分。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主要涉及开发经营活动,而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上,物业管理、经纪与代理的占比也较高。同时,我国在房屋租赁方面的统计存在缺陷,居民自有住房是按照原值的折旧额计算产出,存在一定低估。所以美国、日本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比都在10%以上,而我国则不足7%。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非银金融机构的利润占比也在快速上升。我国非银上市金融公司的利润占比从2012年的4.7%快速上升到目前的11.2%,接近美国这一比例的两倍。非银上市公司的利润已经超过材料、工业和能源等传统制造业。非银金融机构的利润快速上升,一是与2015年几家大型券商上市相关;二是非银机构近几年从承接银行相关的业务中分得一杯“羹”,得以快速扩张;三是金融监管放松和金融创新活跃的结果。 编者按 首先,每1单位的广义房地产GDP可以拉动接近0.2单位的金融业GDP。我们同样采用投入产出表测算广义房地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结果显示广义房地产GDP每增加100元,可以拉动采矿业GDP 26元、金融业17元、金属冶炼加工和非金属矿制造各14元、批发零售10元。所以金融业与房地产的紧密程度仅次于采矿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5.繁华落尽归何处? 2.房地产膨胀更严重
最近两年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房价了,从去年底开始又增加了一个话题,金融去杠杆!这两者之间有何联系?房地产、金融业的体量和对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背后蕴含哪些风险?未来又将如何走?我们不妨先通过数据看一些基本事实。文章来源:不良资产共学 我们尊重版权,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小编微信号:wdkjr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