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央行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松绑的来龙与去脉?房地产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又有什么影响? 影响分析:短期压力缓解长期压力不减 房地产政策还可能进一步松动,以继续加大稳增长力度 ■管清友 这一套救市组合拳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可称短期压力缓解,长期压力不减。 鼓励组合贷以及二套房首付比例的下调力度超预期,房地产市场短期压力缓解。但本轮房地产调整是短期因素(信贷偏紧)和中长期因素(政策回归中性+高库存+人口老龄化)共振的结果,现在救市只能缓解短期问题,但无法扭转中长期趋势。 第一,刚需人口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即便人口生育政策加快调整,也无法扭转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第二,房地产的赚钱效应已经消失,市场预期短期无法扭转,即便短期房价企稳回升,未来房产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也将系统性下降。第三,、信托等行业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融市场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的背景下,混业经营对于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促进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金融混业经营是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需要。我国资本项目和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我国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但开放金融领域之后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国外金融机构的严峻冲击和挑战。国外跨国金融机构大多是混业经营的全能模式,为客户提供包括存贷款、证券发行承销、投资理财等全方位综合服务,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内金融机构可能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与之进行竞争。另外,我国金融领域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在风险隔离和可控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银行申请经营券商业务符合市场化的要求,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并购融合也是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范畴。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当前全球金融业的主流模式,全能银行和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金融市场并不能避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和风险共担有助于形成分散风险的体系,混业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更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金融体制不断完善,金融市场逐渐走上健康、良性发展轨道。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创新良性推进,逐步形成了有活力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我国金融系统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具备了进行混业经营的条件。分业经营使得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之间的通道受到阻碍,银行无法参与证券业务使得银行资产的收益性和套期保值策略的制定受到抑制。此外,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重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不断同券商和信托进行合作,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得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难度加大,商业银行涉足券商业务有利于将所有业务纳入统一监管并进行风险防范。 第四,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现实要求和对金融服务功能的更高需求。金融业归根结底是提供金融服务,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家庭和企业对金融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亟需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拓宽业务范畴、提升服务水平。就国内而言,中小企业亟需获得资金支持,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不畅,而混业经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可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然而,金融业混业经营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看到混业经营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更应充分警惕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是风险增加和监管难度的加大。银行涉足证券业务之后,虽然强调“风险隔离”,但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会使它想方设法追求更大利润,这也会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敞口。货币市场首席经济学家 五部委同时出手,从供地、政府收购商品房做保障房、首付、营业税等领域进行调整,总体试图稳定房地产市场。由于过去房地产市场一直弥漫着浓烈的情绪化氛围,此种调整标志着政策重回理性正轨。预计未来还会解除部分地区限购和解决房地产税的公平税负问题。 (责任编辑:DF155) |
- 上一篇:房产政策发布重大利好 买家担心涨价加快入手
- 下一篇:回顾2015年重大房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