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鼓励人才政策创新,使实际收入等于税前收入 经过近半年的调研汇总,8月28日,江苏省政府对外公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由17条具体的政策组成,包含“完善营改增、确保税负只减不增,规范中介和协会收费,减少省级涉企收费,加大对职工培训补贴力度的措施以及在用电、融资、人才引进奖补”等方面。 重磅的是,此次《意见》在吸引人才方面祭出“杀手锏”:鼓励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政策,使引进人才的实际收入等于其工资薪金的税前收入。 也就是说,税前1万,到手1万。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表示,有企业反映,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上缴的个人所得税比例高导致实际收入低,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愿意给予奖补,但苦于没有政策依据。比如某企业需要高层次人才,给予的年薪为200万,但所得税很高,扣除之后没有200万。我们的办法就是在引才投入、住房等方面进行补贴,使这个人才实际收入不低于200万。这要根据区域特点、企业特色,既符合缴费政策,也能让企业留住人才。因此,依据江苏人才新政26条相应条款,《意见》提出加大引才奖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业,在引才投入、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引进人才的实际收入等于其工资薪金的税前收入。 此前,江苏曾出台政策,对人才个税扣除部分可给予“最高3年、最多30万”的补贴。而此次《意见》给出了具体突破性的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政策,使引进人才的实际收入等于其工资薪金的税前收入。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可在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加大力度,弥补“个税扣除部分”。 政策出台的背后,是各地对于人才的渴求。 武汉: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房 三天前,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刚刚放出狠话“争取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住房”。 在本月26日举行的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大学专场活动中,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表示,近期将出台三大核心举措,将武汉打造成“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落户问题、住房问题、收入问题成为要点。 在住房问题方面,陈一新就提到了鼓励企业家探索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人才住宅,争取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住房。今年,武汉将提供首批大学生人才公寓3600套,今后每年将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内要满足20万人的租、住需求。 此外,武汉将率先在全国放开无门槛落户,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登记落户,解决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问题。 而针对收入问题,武汉将出台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出台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要求民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带头,给大学生加工资;要求国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给大学生涨工资。 长沙:五年内投入百亿吸引青年人才就业创业 而一周前的长沙,16个人才服务窗口于8月21日正式开窗服务,人才新政首批16项细则同步推出,标志着长沙未来五年内投入百亿元资金招纳海内外贤士创新创业的人才新政正式落地实施。 此次人才新政首批16项细则中,重点引进培养的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省市级产业领军人分别可获得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按100至200平方米给予全额购房补贴。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新落户并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的购房补贴。 送房子、给户口、发现金……“抢人大战”正在多地尤其是二线城市轮番上演,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各重点城市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如下:
一边是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户口逐渐收紧,另一边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的二线城市抛来的橄榄枝,大家择业的天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有调研报告显示,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等“新一线”城市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高达37.5%,高于一线城市的29.9%。 此外,艾普大数据曾做过一个统计,调查离开北上广深的人群所青睐的城市。数据调取了2017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海量数据,进行了深入解析。 艾普大数据对“离开北上广深人群”采用了如下定义: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离开后,迁徙至省会城市或热点二线城市,并在该城市驻留超过两个月的人群。 从北上广深人群迁徙图可看出,离开一线城市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 而在一些优秀的人才看来,几万元的补贴、户口、房子,都不是他们在一个城市留下来的主要原因。合适的工作机会、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创业环境等才是关键。在这些方面,二线城市仍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