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挥刀”的大背景 房价就像一面多棱镜,映照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选择,有人不顾一切投入楼市,却有人在趁高抛售房产,甚至连上市公司也纷纷加入“卖房”大军,有一些是为了保业绩,还有一些是为了保壳。 综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大白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楼市资金开始转战A股 调控还是调戏,后效难料 国庆期间,各地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无论是刚需人群还是投资人群,似乎都在问这么一个问题:“十一之后房价会降吗?”中国楼市政策的拐点已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开启,而市场拐点有可能会在明年。 把中国的楼市形容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点不为过。今年以来,中国一二线楼市逆势暴涨同时,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入篮”之后,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上升,地产商到海外投资造房子销售,可避免“换汇”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房企们配置海外资产时也将变得更简单。这对近一两年来纷纷加大海外投资的房企们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有利于中国房企走向海外的转型战略。
自9月30日晚间至10月6日,短短七天时间,包含北京、深圳、广州这三大一线城市在内,多地先后发布新楼市调控政策,使得本轮全国加入调控行列的城市达到19个。这意味着去年“330”楼市新政以来全面宽松政策迎来拐点,部分城市限购力度已恢复到2014年的“*930”之前,楼市或将降温。
目前,A股市场的确有替代房产成为民众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潜力,因为相较于房地产,A股市场经过了去年以来的调整,继续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概率极低,反而比目前疯狂的房市更加具备投资价值。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 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加入SDR之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国内投资者将大举抛售国内的房子,然后去海外置业,从而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中国资本项目将会更加开放,这意味着更多的国内外游资可以抛售人民币计价资产离开中国。 此轮楼市调控,能否将资本驱赶到三四线城市,仍是一个未知数。众所周知,低迷的经济环境、人口增速下降、尤其就业渠道不畅,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成为这些城市库存高企的重要原因。越是经济下行周期,财富和人力输出情况越严重。 本轮新政的出台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楼市降温,但并不会马上止住房价的上涨,预计到明年2、3月份才会有比较显著的作用。一二线房价高位横盘,三四线加速去库存是理想的结果。 国庆最大的新闻本应是人民币正式纳入SDR,最热的新闻本应是各大旅游景点的拥堵盛况。然而,这一切的风头都被楼市疾风骤雨般的调控所抢尽。中国人的特点是爱凑热闹,十一长假哪里人多往那里挤,调控楼市也是一样。数据显示,中国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消化时间为13.5个月。据统计,中国现有66.72亿平米住房库存,占用资金规模为40万亿,其中三分之二为银行债务,对商业银行威胁非常大。
201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或有“量价齐跌”的现象出现,但必须认识到,此类市场拐点是周期性的,而非实质性的下跌。这一轮新政策主要打击的是投资客以及外地户籍购房者。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政府为何屡屡强调去库存,因为关乎到整个金融系统的资产状况。从决策层角度看,为一二线城市房价降温同时,开启三四线城市另一个“池子”,成为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现实选择。 密集调控政策下房价会降吗? 这几天,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许多人出去玩了一圈儿回来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买房资格了...国庆假期期间,多地楼市调控再“加码”,十一黄金周俨然变身“楼市调控周”。
宏观经济环境异常疲软,自然无法吸引投资者“光顾”,成为避恐不及的对象。从政策内容看,只有北京、合肥等少数城市动了真格,很多城市的政策内容仍是走过场。属于口号式、挤牙膏式的调控,实际执行力度低于市场预期。 加入SDR,房产大限已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金融大白话 所以本次调控实际上是在救楼市。将一二线城市的资金向三四线城市引流,消化库存,同时为楼市降温,以时间换空间,显然更有利于楼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楼市有过热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即楼价可能已经处于阶段顶端,具备了出售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