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协信是两个资产包合并,我们管开发运营、启迪管产业注入。启迪有实质性产业的,在环保产业、互联网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产业当中都有很多布局,而且也投了很多实质性企业,包括有好几家上市公司,所以这些会放到产业园区中来经营,比如说亚都空气净化系统,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清华阳光专门做光伏的,我们全国所有园区基本上都有分公司。 对我们来说,启迪协信就是为了实质性把物理空间的营造和产业的落地结合起来。有时候产业可能会先行,然后才能定制,根据产业定制物业那是最好的一件事情。 观点地产新媒体:协信现在很多精力是在产业、商业地产方面,那么住宅开发是怎样的定位? 曹志东:准确来说,启迪协信做的是产业驱动的大型综合体项目。什么叫产业驱动?比如100万平方米的科技城里面不可能全部是研发物业,而是以做科技产业园区为主,就是100万平方米里面,有50万平方米科研、办公等物业,但那么多人进去之后总要有商业配套,可能也做购物中心,做一条、两条商业街,另外可能要配套二三十万平方米的住宅。 开发的时候,因为现金流的问题,可能住宅要先行,因为卖得快,所以住宅和部分的研发楼可能会先做。所以,这就会看到有可能这个项目在卖的是住宅,但实际上是产业驱动的大型综合体。 再比如商业地产,实际上是购物中心驱动的综合体。协信进入市中心的地方,主要是为了找3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甚至1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这是我们传统的能力,但要平衡现金流,必须要有销售性的酒店式公寓、小户型办公楼,甚至一部分住宅,所以就变成了商业驱动性的城市综合体。 观点地产新媒体:住宅是为商业、产业服务的? 曹志东:对,住宅全部是配套。以前大家经常说做50万平方米的住宅,有3万方的配套商业,我们是反过来由购物中心驱动,住宅为配套。 观点地产新媒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发展定位和思路? 曹志东:这里面有历史的基因,董事长吴旭是做批发市场、商业经营起家的,所以积累了较丰富的运营经验和资源,习惯上也经常不舍得卖物业。 我们也经常纠结,有的物业比如上海好多物业,为了现金流还是应该卖,但明显看出这些物业处于价值上升的通道,所以做运营的人对物业是明显精打细算的,不是纯靠快周转的。 现在300多亿的公司都已经有几十个了,光靠销售性物业的数量来竞争可能很难,但未来地产是要金融化的,所以会看到大量的整租整买。 比如我们运营的物业,可能现在是持有的,有一些负债在经营,但很快就会整体买卖。买的对象有可能是基金,有可能是一家投资机构,买去之后两三年之后又继续有交易。 对开发商来说,不是分拆和预售,而是运营起来之后再卖。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地产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商业模式肯定会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加强运营的能力。 协信的住宅其实做得也不错,品质是比较高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所以协信完全不会去做规模的竞争? 曹志东:对。像恒大、碧桂园这种公司的整个体系已经为快速周转做好了准备,比如投资拿地的量会很大,每个地方出来一块地都会去拍。今年有几家增长很快的公司,拿地的团队就有几百人。 观点地产新媒体:上市的计划有没有变化? 曹志东:我们一直在研究,首先我们是非常坚定要走资本化的路,现在都是为上市在做准备。 在远创层面和下面平台层面,我们都做上市的推动,就看谁跑在前面。如果整体上市,下面就不用做了;如果下面平台分开单独上市,有可能都要考虑。 观点地产新媒体:选择在国内还是香港? 曹志东:都有可能。因为远创平台是一个红筹架构,所以在香港或在国内上市都可以,下面的平台基本上考虑是在国内。 物业公司已经上了新三板,但有80%多物业全是服务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占比高,所以等通过并购,变成大股东的服务部分只占到30%-40%也可以达到上市的要求。 上市这个事,我们各个平台都要做,其实不能只是一个团队做,特别是借壳、重组的方式要多渠道努力。 另外,国内的管制比较严,所以首先还是要看资本市场的态势,特别是香港资本市场。 现在上市到底是采取资产资源性的还是把能力性的公司剥离出来,这也是很重要的选择。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结论,远创是包含了资产、资源和能力的,如果能上那最好。 如果把一些轻资产公司剥离出来上市,比如物业、商业运营,有可能几样东西各自上市,加起来的价值要比一整头牛价值要高,这个很有可能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之前协信有去地产化,商业拆分这样的发展思路,这是依然会坚持的发展策略吗? 曹志东:去地产化其实是一个说法,因为我们以前的地产概念是住宅和销售性的,所以去地产化是要降低对销售周转的依赖。 分拆是已经非常明确的,我们有三个平台,远创不是一个开发公司,下面才是开发公司。每个开发公司都有一堆项目,所以远创是资本平台、投资主体。那么,也能对下面已经分拆的业务进行整合、资本化、履行出资者义务,甚至能做得更加专业。 相当于开发业务是陆军,上面必须有一个空军,这样上面有投融资、股权经营的能力,下面也有投融资、业务运营的能力。如果要去拿地,自己钱不够的时候,公司可以支持,这就非常得力了,所以地产公司最后都有两层架构。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协信商业地产的发展情况如何?一般几年可以真正的盈利? 曹志东:两三年,我们养铺时间还算比较快的。现在已经在营的有九个购物中心,在建的还有十几个。 观点地产新媒体:大部分人都觉得商业过剩,您认为呢? 曹志东:要调整业态。商业其实最大的特征是消费者的不同。 一个商场里面,永远有大概十分之一,甚至七八分之一的商铺是在装修的,商业的运营是非常精细的,交得起租金但是经营不下去,还不如换一个其他的品牌。 观点地产新媒体:协信的商业项目定位,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是什么? 曹志东:我们是区域中心型的购物中心。 观点地产新媒体:协信商业地产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 曹志东:是我们20年来积累的团队。我们经营商业的团队接近1000人,然后研发设计人员大概150人,所以我们对商业产品里面的规划,细节等还是把握得不错。 在重庆看商业产品,感觉就跟上海的商场里面没什么差别。 观点地产新媒体:产业地产方面,协信的竞争力或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曹志东:这个很简单,对协信来说为什么有产业的基因?其实也是从商业来的。我们跟金融机构合作很密切,所以形成了很多整售型产品尝试。 第二,协信跟启迪合作之前我们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重庆的总部城,这个总部城其实是产业地产的萌芽。然后突然发现,我们拿地做配套住宅没问题,但除了定制的写字楼之外,真正把规模做起来其实很难。 比如无锡(楼盘)光电园有450万平方米,我们现在只能做了三五十万平方米的住宅,还有园区大概做了十几万平方米,可是因为没有更大的招商能力,后面的动迁都不敢动,但和启迪合作之后马上就不一样了。 启迪在寻求重资产的机会,我们在寻求招商能力的叠加,双方董事长说,我们走在一个轻资产往重资产,重资产往轻资产方向的交叉点上,大家合作就很好了。 所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是真正有产业,以及有产业集聚能力。 观点地产新媒体:2017年,协信有什么新的发展思路或者目标吗? 曹志东:我们看2017年心里特别坦然,现在沿着2016年铺的道路往下走就行了,这个还是很清晰的。 前面我们其实都想透了,而且这些布局都已经形成了,2017年就是执行、落地。 另外,最主要的是2017年要迈出资本市场的真正步伐,当然完成上市可能性不大,但起码在上市的进程上面达到阶段性的目标。 2016年是重组,2017年是真正的业务转型,后年再上市。 (责任编辑: HN666) 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