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克服对土地收入的偏好”点到了要害,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也不断有代表提出改革土地出让模式和地方财政体制,但目前看来,这条路不仅漫长也不好走。 就像全国热钱正在灼伤海南人民,国际热钱在过去的多年里灼伤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 岁末年初,上海、北京、深圳等各地城市政府部门纷纷亮出了升级版的住房保障建设计划,目标、规模让人欢欣鼓舞,但谈到具体实施和兑现时,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在内的大部分权威人士都把注意力放到了“钱”上,言下之意,“有多少钱才能建多少房”。 如果只是这些国内的钱摆布着市场,倒也没那么可担心的。但实际不是,大量的海外热钱,赌着人民币新一轮升值,瞄着中国楼市进一步膨胀,大赚一把突然抽身离去的时候,大家只有干瞪眼的份。 对于身在上海的普通人,现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可以买房了么?”问答时间,我的回答始终是最没新意的:如果你无法改变不可无房的观念,如果你钱够,那就买吧!房子总有一天会跌的,但房子跌的时候你手头的钱估计也很难独善其身,所以还是买吧! 政府如此,作为开发商更难逃资本的摆布。 两个时段针对楼市的调控措施,可谓不相上下,但市场反应为何截然相反?关键在货币信贷政策一个是紧缩一个则是适度宽松,左右着包括开发商在内的所有市场角色。 更何况,除了银行信贷外,还有股市的钱、保险公司的钱等等,都往楼市挤,恰如高峰时段乘坐上海地铁,不用自己走,人流就会把你带上车,身不由己。 市场好,倚重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才有钱,才能扩大保障住房建设规模,反之则步步维艰。 眼前,调控重拳连续出,但诸如中海等房企依然勇拿地王毫无顾忌,为何,手头有钱!回想2008年,地价水平仅当前的一半甚至更低,却依然鲜有开发商出手拿地的,不是不敢,是不能,没钱! 【作者:田新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李兰兰) 豪宅,或许是表面上上海市场与其他国内城市大不同的一点,豪宅林立,价格令人咋舌。正如中房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所言,“上海的国际化依然是国内其他城市所无法企及的”,国际化意味着更广泛的资本来源,豪宅本就是钱堆出来的。 用一个普通公民的思维去推测,2009年楼市那么火爆,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交易税费等,地方政府手头应该是有钱的,这或许也可以去理解为什么各地敢于升级保障住房建设规模。当然,大涨之后,房价过高,住房困难居民更需要政府出手解决难题,这是核心。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为新一年上海楼市调控定调时说“必须研究制度性举措,克服对土地收入的偏好”,这句话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因为它触动了地方财政收入这根资本神经。
站在2010年楼市面临调整的节点,回顾过去5年中疯狂的上海楼市,虽然不能奢望据此预测未来5年的上海楼市走势,但有一点是大致清楚的:政府、开发商、炒房团、普通老百姓等各类角色围着楼市团团转,都逃不了资本的摆布,这个市场中,没有赢家,大家都只是资本木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