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房企对外观抄袭的容忍度降低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楼盘外观被抄袭,并非只发生在泰禾一家企业身上。 “泰禾申请专利,也证明了泰禾对自己产品的底气。业界的大量抄袭,可以说只是一种外因,加速了泰禾申请专利的速度。”沈力男同时表示,泰禾此举不是想针对谁,或者针对某一件事,而是希望释放出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技术进步的正能量。 “但这两年房屋个性化的需求增加,所以创新很关键。只是创新容易被抄袭,也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所以专利申请可以成为一道杜绝抄袭的防火墙。”严跃进认为。 蒋利玮亦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因为房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情况相对较少,就房地产外观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说,主张建筑作品的外观专利保护的情况相对较少,主张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的情况会更多一些。 严跃进也预测,后续房地产行业竞争压力大,房企对外观抄袭的容忍度会降低,针对外观抄袭进行维权的情况也会增多,相关房企之间的类似矛盾会增加。 “如今泰禾已经尝到了精心深耕‘院子系’产品的甜头,‘院子系’的销售占到集团累计销售的三分之一。‘院子系’对于泰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沈力男说。 怎么避免个性化豪宅被抄袭 “因为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短,只有十年,而且有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的成本投入。外观设计同时还涉及到权利稳定性的问题,有可能被其他企业宣告专利无效。”蒋利玮补充说,而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期更长,自然人的建筑作品保护期限是作者死后五十年,法人作品或者法人享有著作权的职务作品保护期限是作品发表后五十年。 “所以大多的房企相关的著作权侵权案例是以和解告终的,包括无锡万达城涉嫌侵权事件。”蒋利玮补充说。 只是记者通过公开渠道并未查到万科利用其申请的外观专利进行维权的信息,法治周末记者亦就此问题咨询万科集团公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对于公司外观专利维权的情况他尚不清楚。 法治周末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了解到,这10大专利的专利设计人均为黄其森。 “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蒋利玮说,如果A企业在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后,其他企业发现A企业的外观设计专利与上述规定不符,即可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 据沈力男介绍,外界对院子系产品的抄袭不仅仅在于案名,更在于外观。 “泰禾的院子系产品面世后,有很多同行模仿甚至抄袭。我们的第一个院子产品在北京(楼盘)的通州,案名最初叫‘运河岸上的院子’,后来改为新案名‘中国院子’,结果有一家开发商的项目叫做‘运河岸上的中国院子’,可以说把我们的前世今生都抄了。”泰禾集团(000732,股吧)副总裁沈力男近日在泰禾集团专利发布会上,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蒋利玮建议房企,对于项目外观来说,如果发现其他企业抄袭,首先可考虑主张对方涉嫌建筑作品著作权侵权;如果建筑物不构成作品,可以考虑针对某些具有新颖性的外观部位提前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进而主张对方外观设计专利侵权。 法治周末记者 肖莎 “但是相对于抄袭行为而言,进入诉讼程序的情况要少的多,可以说外观抄袭在以往的代价还是比较低。”严跃进表示,因为市场表现不错的时候,房企之间对于类似抄袭的计较会比较少。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表示,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筑外观雷同,而且这种情况丝毫不影响房屋的销售。 看全文 沈力男亦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此次发布的这10个专利对于泰禾而言只是开端,泰禾旗下除了院子系,还有大院系、园系、府系等众多产品线,还有许许多多的产品细节和打造工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申请专利的道路上,泰禾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房企申请外观专利并据此维权者不多 这样的销售业绩并非一日之功。 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资深法官、北京盛美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蒋利玮告诉记者,虽然过往房地产行业中外观抄袭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房企像泰禾一样,针对外观进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情况却不多。 原题:泰禾用专利反击“拿来主义者” “从住房市场的发展来看,过去大城市的住房从老公房和平房逐渐变为小高层,而现在逐渐转变了中高层,但产品的模式很类似,都是所谓‘豆腐方块’的建筑类型。”严跃进分析道。 |